□欧木华(湖北职员)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他认为,大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学者,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4月15日《长江日报》)中国虽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但争当世界一流大学的情结却很浓厚,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忧患意识,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没能出现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确实值得我们汗颜与反思。然而,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笔者以为,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先具备世界一流的教育环境。 这种一流的教育环境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也应该是世界一流。蔡元培先生有个观点是“中小学办不 好怎么会有好大学”,蔡元培先生其实谈的是教育的良性循环,在他看来,中小学与大学是一个整体,中小学办好,才会办好大学,大学办好,又会为中小学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奢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显然不靠谱,那只会造就一些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式的“伪一流大学”。这种“伪一流大学”的特点是为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做嫁衣裳,成为它们的“预科班”或者是“人才输送站”。 一流的教育环境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要能让学子们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更容易造就一批“听话”却不会也不愿自己思想的孩子。孩子是无辜的,因为他们的老师也根本无法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独立与自由,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上。 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解放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教育自主权,从而脱离“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束缚,那 么,教育环境的改良根本无从谈起。 陈丹青、贺卫方等著名教授“罢招”事件反映出的是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无奈与反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教授并不多,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教师沉溺于现有制度之中,享受着制度带来的利益,根本“不愿醒来”。 央视采访被称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请他对北大说一句祝贺或希望的话,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接着他又说:“我希望北大的教授,第一不要兼官,第二要有著作,第三要关心学生,第四要学生提高外语水平。”(《报刊文摘》2004年3月19日)实际上,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长期目标,而当务之急,则应该反思的是诸如北大这样的学校为何给民众的影响不如民国时期的北大或西南大学? 我们到底失落了什么?我们什么时候能让北大办得和从前一样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