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一个彩纸风车,一口口吹气,发出“泼、泼”的声音……6岁半的可可(化名)不是在玩,而是在接受专业的语音训练。 昨日上午,可可的爸爸庞先生带着她,来到华西口腔医院语音矫正室。 他说,孩子从小跟外婆生活,一直说不清楚话,“现在马上就要读小学了,带她来语音矫正室看看。”庞先生希望孩子在新学期到来时,能顺利入学。 点头摇头好动女孩不爱说话 彩色圆点连衣裙,头上别着一只粉红色蝴蝶结。6岁半的可可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和大多数同龄女孩一样,她喜欢粉红色。不一样的是,好动的她却不喜欢说话。 昨日上午,可可一走进语音矫正室后,就开始好奇地打望。房间里的一面墙上装了一整面镜子,她对着镜子,把蝴蝶结取下来,又重新别上。房间的角落里挂着一串长臂猴,她又蹦跳着上去,摸了摸猴子尾巴。 “你叫什么名字?”在房间里的彩色小板凳上坐好后,语音矫正师郭春利轻声问可可。她抬起头看着郭春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有张口。“几岁了?”可可还是没说话,她的爸爸回答说“6岁半”,可可跟着点了点头。 点头、摇头,在和郭春利交流的过程中,可可最多就是这两个动作,很少说话,即使开口,声音也很小。 发音含混1岁前两次剪舌息带 和可可熟悉以后,郭春利拿出了放在桌上的水果名录册,上面是各种水果的彩色照片。她把名册递给了可可,“来给阿姨说说,你都认识几种水果?” 可可拿起名册,翻到西瓜那一页,看了一会儿小声地说“几瓜”。声音很小,在郭春利的鼓励下,她又念了几遍,发音都不对。简单的发音测试结束后,郭春利发现可可不会发送气音,比如“婆婆”她就会说成“伯伯”。 “娃娃从小说话就含混不清。”庞先生说,可可生下来后,剪过两次舌息带,“当时孩子的舌头伸不出来,医生要求剪的。” 庞先生说,可可出生后,一直在外婆家生活,几个月前才到他身边。可可5岁时,庞先生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医院告知孩子的发音器官正常。转眼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可可在大人的督促下,可以一字一句地 说话,但语音还是说不准确。 语音矫正希望能如期顺利入学 语音矫正师郭春利说,诊室接诊的大部分是像可可那样的学龄前孩子,集中在5到6岁左右。除极少数智力发育迟缓,以及听力有问题的儿童外,大部分的孩子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经过几个疗程的语音矫正,就可逐步改善口齿不清的状况”。 “说话,是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学得慢。”郭春利说,这和幼儿所在的环境也有关系,要看家长是否准确发音。 如果是2至3岁的孩子口齿不清,家长不必过度担心,毕竟语言发展有一个过程,“只要确定孩子的口齿不清是没掌握方法,不是智力和听力等方面的问题就可放心。” 庞先生说,可可在1岁前两次剪掉舌息带,就是担心孩子出现“绊舌”,说话不清楚,“结果现在还是说不清楚。”庞先生表示,孩子1岁前剪掉舌息带可能有点“冤”,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语音矫正,能让孩子如期顺利入读小学。 记者罗琴摄影报道 儿保专家:不主张过早剪舌息带 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毛晓兰说,现在儿保专家都不主张给新生儿剪舌息带,“新生儿的口腔小,舌头堵在口腔是正常的,随着发育会有所改善。”她说,民间有剪掉舌息带防止大舌头的说法,但目前并没有理论证明幼儿的正常发音和舌息带有直接关系。“如果因舌息带影响舌头运动,比如舌头的形状呈M形,那可以在孩子满月以后,剪掉舌息带上的那层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