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紧张的打捞工作,“南澳Ⅰ号”第一批文物打捞出水,数量达上百件,大部分是明代晚期的青花瓷器。四月中旬以后,大批藏身海底的古文物就要“重见天日”,专家预计,最终将有上万件瓷器出水。经过半年的期待,“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队员于前日下水寻宝。随着这艘明代古沉船神秘面纱的揭开,“它究竟来自哪里”,“要往何处去”的秘密之门也将被打开。 水下考古队员已下水作业 这两日,“南澳I号”所在的海域没有下雨,海况条件也较适宜,从前天下午打捞工作正式开始至今,水下考古队员分成多批下水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有上百件瓷器出水。据初步了解,此次打捞上来瓷器大量 可能是明晚期青花瓷器。 “南澳Ⅰ号”古船遗址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公里,其所在位置水深约27米,船只很容易到达并进行潜水探摸。根据工作人员的考古探摸发现,“南澳Ⅰ号”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由于400多年的海水侵蚀,“南澳Ⅰ号”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木船中部的隔舱裸露在海水中,里头整摞排列的瓷器清晰可见。 3个脱盐池蓄足33吨水 在南澳海防博物馆,三个大型脱盐池已经准备就绪,里面蓄满了水。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表示,为了装满这三个池子33吨水,抽水整整用了两个月。 自2007年“南澳Ⅰ号”被发现 后,目前已有一千多件出水文物存放在南澳海防博物馆。随着打捞工作的展开,将会有大量的文物汇集于此。为此,博物馆已为文物在五楼重新打造了一个250平方米的“新家”,加装了防盗门窗,房内竖起了牢固的铁架,准备安放出水瓷器等文物。 船或是郑和船队中的一只 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认为,航线和目的一直处于神秘状态的“南澳I号”终于有了可以研究的线索。 “在非洲的肯尼亚海滨小镇曼布鲁伊有一个穆斯林古墓,墓塔上镶嵌着几个中国瓷盘作为装饰,其中有一个单凤博古纹盘跟‘南澳I号’上发现的明代青花单凤博古纹盘几乎一模一样,是江西景德镇窑生产。”黄迎涛表示,两件瓷器的相同或极其相似,至少可说明在同一年代、同一窑口生产的瓷器曾经搭乘轮船从中国远赴重洋到达了非洲。 “‘南澳I号’或许是这个船队中的一艘,它不幸触礁沉没了。”黄迎涛分析,若这一线索能够得到进一步证实,将意味着中国商船在明代晚期已能经常性地绕过好望角。这将可能成为郑和船队比西方早近百年发现非洲好望角的一重要佐证。 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