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学问大的人,越提不出问题,不愿提,不敢提,不好意思提,或者提不出来,因为我们的人才都不敢怀疑。”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感慨。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入选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
真正的大科学家人数建立新理论、新方法核心专利数量
“美国的科学实力傲视群雄,日德中英的科学实力位居美国之后,属于科学实力上的‘多强’。我国科学在世界的影响力仍然不高,在1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我国科学影响力甚至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国。”最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公布的最新报告有这样的表述。
研究的评估结果显示,科学活动的规模较大、但高质量的成果不多是我国科学实力和科学影响力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作为背景的一组数据则是:到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居世界第六。
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缘何顶尖成果稀缺?这一话题引发了诸多学者热议。
缺原创成果难觅真正的大科学家
“我国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是一个重
要原因。”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在今年两会上对我国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门分析。
徐冠华院士介绍,我国国际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6000项,居世界第六位,“从技术角度看,专利数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专利比较少,这就很难越过大公司在一些重要产品上所设置的专利壁垒。”
“短、平、快的成果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徐冠华院士认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比,时间还短,科学在于积累,可一些科研
工作者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较过分地注意论文、专利的数量。
什么是大科学家?在高抒教授看来,应该体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能够建立新理论、发现新方法上。
按照美国科学界的统计,2000个科学家中能支撑和产生一个大科学家。按照这个比例,我国超过3000万名科研工作者中应该有很多大科学家。
让人遗憾的是,两会期间,多名院士均认为:“我们国家真正的大科学家人数屈指可数。”
高抒教授介绍,为了培养出大科学家,要有一定数量的小科学家做大
科学家做的事情。换言之,要有重要的科研课题,每个人都要发现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科学事业有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目前的土壤却不利于科研工作者在这3个方面下工夫:真正愿意在基础研究方面下工夫的人是很少的。而在做基础研究的人里面,愿意攻克难题的人更少。有的人就愿意做一些容易做的事,而容易的事大部分价值不大,有的人抱着投机心理来做,就冲着发表SCI论文去做。
“大科学家的产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现在的危险是培植的土壤越来越贫瘠,让它渐渐变成了零概率。”高抒教授说。
中国学者学问越大越提不出问题
为什么中国学生出去就能脱颖而出,就能拿诺贝尔奖,而在中国却不行呢?
这些悖论常常让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陷入沉思:“这说明我
们的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杰出人才的培养。”
李健教授认为,现在没有一个科学家登上诺贝尔领奖台,也没有一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一次经历更是让李健感慨不已。前些年,李健在科技部任职,经常组织一些有大学生参加的大型学术会议,请来的多是全球科技界的大腕,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下面举手的都是外国人。
李健总是试图从场下的中国学生中找到希望:“现在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李健几乎每次收获的都是尴尬和难堪,而当他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坐在前排的国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却有的把头低了下来,有的左看右看,就是不敢和李健对视。
“越是学问大的人,越提不出问题,不愿提,不敢提,不好意思提,或者提不出来,因为我们的人才都不敢
怀疑。”李健感慨。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