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前已定为“临时性”的特性决定了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的可拆卸性、材料的可降解性,总体是环保的。 现实篇 每个场馆都是艺术品 国家展馆个性鲜明 打开上海世博会官网,每个世博场馆几乎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沙特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艘“丝路宝船”,它的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巨船——月亮船;巴西馆是一个“绿鸟巢”,其热带丛林般的绿妆设计将人们带到了多姿多彩的巴西;俄罗斯馆形似“太阳花”,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新加坡展馆外形酷似一个音乐盒,展现城市交响曲的主题;日本馆是一只卧倒的紫蚕岛,半圆形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芬兰馆是一只非对称的冰壶,传统芬兰桑拿浴将现身其中形似“蒲公英”的英国馆、“藤条篮子”西班牙馆、恍如悬浮于空中的建筑德国馆…… 投资高达数亿元 各国展馆各具风情、造价不菲。沙特馆面积仅次于中国馆,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是外国馆中投资最大的;还有身披紫色外衣的“紫蚕岛”日本馆,总投资额为9亿多元。 然而按照规定,这些展馆大部分将按合同在10月31日后拆除,现场将只剩下“一轴四馆”五个标志性的永久建筑——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 有市民提出,花巨额资金建成的场馆只运行半年就被拆除,是不是有点浪费?外国馆是中外友谊的见证,是否可以保留作为友谊的见证?可否将外国馆异地迁建至自己的城市?在拆与不拆之间,引起了各方的激烈争论。 释疑篇 “精彩赛事不可能永远比下去” 理由一 百年世博惯例留下展馆不多 “就像精彩的奥运会赛事,也没有办法永远比下去。”对于展馆在世博会之后要拆除,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表示,这是惯例。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曾表示,从世博会159年的历史经验来看,保持原样会给主办国带来很大负担,不仅后 期需要资金维护,原有地块也无法重新开发。依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则,世博会上的外国自建馆属于临时场馆,一般在会后拆除。 上海世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表示,早期世博会所有的展馆都要拆除;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世博会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一些标志性建筑被留了下来。世博场馆留下的建筑非常有限,比如埃菲尔铁塔、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 理由二 本是临时建筑已考虑材料降解 吴建中还解释,建设之前已定为“临时性”的特性决定了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的可拆卸性、材料的可降解性,总体是环保的。比如,日本馆的建筑材料就很轻盈,“桩可以打得浅一些”。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也曾表示,不少外国馆的建造设计都是按照临时性标准设计和建造的,设计前就考虑到拆除后材料的重复使用或直接降解,比如瑞士馆的外墙是大豆纤维,展览结束后只要涂层涂料,两天内就能降解,无法永久保留。因此建筑从临时性变成永久性,质量安全如何解决也是个大难题。 理由三 占用大量土地或带来灾难影响 由于世博展览需要庞大面积,不少展馆都会选址郊区,开完后拆除。而本届世博会,场馆占地5.28平方公里,却选取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世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就能否保留场馆,世博局也曾和国际展览局商量。但对方表示,如果本次世博会保留大量外国馆,将对以后的主办方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家可能没有这么多的土地。 他还表示,这些场馆的运行维护也需要大量费用,还涉及到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实际上,场馆在世博会期间举办的文化活动等也是一大看点,这无法在世博会结束后延续。 展望篇 低碳世博馆将移入建川博物馆 世博会结束后,园区按照何种形态后续利用?上海市政协曾表示极大关注,早在去年就提出了相关建议。根据设想,世博会后,上海应把园区定位为国际贸易功能集聚的高端商务园区,成为永不谢幕的会展、贸易集聚之地。 法国非常希望将法国馆保留赠予中国,目前在积极推进此事,而有的场馆就后续迁建的事宜已和相关方面 进行了多轮商讨。 针对有些国家想把展馆永久留下的需求,朱咏雷表示,世博组织方目前正在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后期经过投票筛选,并解决建筑标准问题后,异地迁建这些场馆。记者了解到,一些场馆虽将拆除,但将移植到其他地区。比如远大低碳世博馆,将整体移入建川博物馆。 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