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是第14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拳王阿里。昔日拳坛上战无不胜的拳击手,如今被帕金森折磨得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王者风范。曾经出手迅速、身体灵活、动作矫健的拳王阿里,如今却是双手颤抖、腿不灵便、运动缓慢。拳王都如此,普通人患上帕金森可想而知了。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商慧芳教授介绍,帕金森病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双手颤抖,早期还有其他的一些信号,比如一些老年人动作迟缓也要引起注意。 现象 全球一半的帕金森患者在中国 据商慧芳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多发生在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群,现在调查发现有年轻化发病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中国目前患有帕金森疾病的患者约200万人,约占全球帕金森患者50%,占国内老年人口1%左右,每年新增帕金森患者预计10万人左右。中国5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也就是说每100个老人中就有1个患有帕金森病。 老李就是其中一位,自从去年发现右手震颤、肌肉僵直、动作缓慢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医院神经内科“报到”。“刚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到处求医也没找到病因。有人说是甲亢引起的震颤,也有人说是颈椎疾病引起的。按照这些方法治疗了很久也没见效,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找到商教授,商教授一看我的症状,问了我几个问题,就初步断定是帕金森导致的。如果能早点知道并治疗帕金森,也许就没现在这么严重了。”老李说道,以前总认为像帕金森这类疾病离自己很远,得了这个疾病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类疾病时刻威胁着中老年人。目前老李正在接受治疗,虽然不能根治这个疾病,但是老李明显感觉到症状减轻。老李的目标就是希望药物能控制住病情的恶化,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 判断 四个指标提示应该去看神经科 不管是什么疾病,越早发现治疗效果就会越好,但有些疾病 早期症状不容易鉴别,帕金森就是这样的一类疾病。据商教授介绍,由于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很多患者在出现运动性障碍后就以为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非运动症状如健忘、痴呆等就以为自己“糊涂”了,往往都会忽视这是疾病的先兆,结果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一些健康意识强的患者,容易像老李那样刚开始都以为自己是甲亢病、颈椎病、抑郁症、健忘症、老年痴呆等,后来经进一步诊察才发现是帕金森病,也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时机。如果帕金森病患者久拖不治,就会越发严 重,后期会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地降低了生活质量。 商教授建议中老年人可用四个小方法初步鉴别是否患上了帕金森病。第一个早期震颤。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的震颤开始往往是身体单侧发生,并且是静止时容易发生。比如有些动起来才会有的震颤可能不是帕金森,而是老年人小脑萎缩引起的。第二个是感觉关节僵硬和肌肉紧张,特别是一些人会出现表情呆板的“面具脸”。第三个是运动迟缓。运动迟缓是很多老年人常见的现象,所以最容易忽视。如果在近期感觉运动迟缓了,要联合其他现象考虑是否患有帕金森病。第四个是容易产生平衡障碍,出现姿势和步态的异常。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些现象,就要高度怀疑帕金森病。这时需要到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确诊,而不是只去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 康复 虽无法治愈但能改善症状 说到疾病,大家最为关心的肯定是怎么治疗。“很遗憾的是以现在的医学科技,还没能完全弄明白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一般认为与年龄老化、环境污染和遗传因素等有关。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套完美的治愈方案。”商教授满脸遗憾地告诉记者,不过 虽然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案,但能有效地控制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像糖尿病患者那样,能带病生存。帕金森病症状包括运动性障碍和非运动性症状,运动性障碍最常见的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等症状。非运动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记忆力衰退、嗅觉丧失等。其中对患者生活有明显影响的非运动症状分别为睡眠障碍、抑郁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商教授强调,帕金森是一个长期用药的疾病,值得庆幸的是去年底国家已经把治疗帕金森的常见药物纳入国家医保范围,这样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也让很多家庭经济不富裕的患者看到了治疗的希望。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康复运动和日常活动也很重要。虽不能逆转帕金森病的病程,但有利于维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身心健康。家人不要为其代劳一切,这只会促使患者肢体功能进一步退化,甚至让患者产生挫败感。建议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各种日常事务,如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写字等,鼓励患者日常起居自理,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关爱。对于如何预防帕金森,商教授认为虽然目前对帕金森的认识还不完全清楚,但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能减少该病的发生。 记者徐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