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会客厅 当青云创投刚刚开始专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时,创始人叶东当时觉得很“孤独”,因为这个游戏“只有青云一家在玩”。于是,他给自己许了5年期限———5年之后,如果不行,他就改行。 5年过去了,叶东并没有改行。此时,清洁技术已经成为VC行业热门概念,更多VC蜂拥而至这块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而青云创投已经成为清洁技术领域中的明星创投。 “花5年等着企业转型后再投” 记者:青云投资的一些案例拍板时间很快,据说挪宝新能源你和创始人孙国平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谈成。 叶东:这个只是一个案例,我们确实有一两个案例是拍板得比较快的。之所以有些决定做得比较快,是因为本身我们对这个细分行业已经很了解。 记者:那做得比较慢的决定,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叶东:主要是基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不是特别赞同这些公司的技术方向和路线,所以在等待他们的转型。 我们曾投过一家公司,从最早知道他们到真正投资花了5年时间。比如,他们对废料的利用朝生物柴油的市场去发展,我们不太看好,后来他们转型朝生态农业的方向,我们就投了。 政策杠杆很关键 记者:像你们投资的嘉博文公司(主营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公司),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行政力量的助推打开市场,这会不会是在清洁技术领域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 叶东:对。这个是清洁技术行业投资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但我要说的是,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市场的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永远用行政力量的方式。但有另一些是初期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导,就像汽车领域一样。 记者:既然有了这个特点,怎么去寻找项目和政策吻合的那个点? 叶东:看项目利用政府政策的杠杆作用,如果用政府的一分力能产生多份的效应的话。 但如果政策的杠杆作用只是一比一的话,就不合适投资。比如大规模水务处理,还有像医疗垃圾以及民用垃圾处理。 “绝对减低”才谈得上低碳 记者:但我们发现其实也有一些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的。 叶东:有的,比如节能这一块就很明显,又比如像电动汽车也很明显。现在汽车企业不生产电动汽车就像失去一个亮点,各大汽车企业都在研发,不研发他就落后了,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记者:不论哪种驱动形式,成了一个热门的概念,像很多企业营销上言必称环保、低碳。怎么去甄别当中的骗子? 叶东: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有一些污染型的企业也打着低碳的牌子,其实减低污染不等于低碳。不过要甄别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容易的:就是企业是不是真正实现能源消耗的绝对降低。 绝对减低,就是说企业产生的效益,大于他的污染,两者间差距越大就越是我们追求。 记者:青云一直提社会效益的项目甄选标准,据说你们在所有财务和技术审查展开之前,会亲自到员工宿舍的公共浴室计算每几个员工共用一个淋浴喷头等。 叶东:是的!2002年成立时提出“三重底线”投资概念,财务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需要保障,追求财务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追求环境效益。 记者:近期我们会更看好哪些细分的领域? 叶东:应该说这些领域里都有机会,清洁技术已经是春天迎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 据《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