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与新浪四川拍客昨日已前往汶川寻笑脸欢迎继续致电(028)86969110推荐笑脸和“摄友”
两年前那场灾难,定格了很多人哭泣的瞬间。两年过去了,灾区已旧貌换新颜,无论是灾区群众,还是援建人员,那一张张经历过悲痛洗礼的面孔,面对如今灾后重建的成绩和生活的日渐美好,无一不重焕笑颜。
昨日,本报联合“新浪四川”推出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特别巨献——“寻找512张重建笑脸”活动报道正式启动后,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的热情支持。昨天一整天,本报热线持续火爆,网友们在新浪四川跟帖不断,不少人报名要当“摄友”去记录笑脸,还有不少读者则推荐感动过自己的笑脸。
昨日一早,本报记者与新浪四川拍客已前往汶川,欢迎读者继续致电推荐“笑脸”,我们与你一起记录点亮这个春天的温暖。
踊跃推荐“笑脸”
“我要给我的孙子报名,他今年5岁零2个月,地震的时候受了伤,现在眼睛下面还有一点疤呢,不过已经没什么问题了。笑起来乖得很。”昨天早上,看到本报征集“笑脸”的报道后,都江堰55岁的易女士打来电话推荐自己的孙儿。
住在崇州市三郎镇欢喜村安置点的苟先生向本报推荐他的邻居——一对同住在该安置点的夫妇。苟先生说,这对夫妇60多岁了,每天要从安置点走一个多小时去山上种菜,中午也在山上吃带过去的饭菜,天擦黑才回来。“性格和心态都很好,每天都是乐呵呵的,把我们都感染了”。
本报邮箱内,一张张笑脸也不断飞来。有那么多人,想与大家分享灾后重建中的动人笑颜。张微国等读者也通过新浪四川发来他们在灾区看到的一张张让他们感动的笑脸……
火热“摄友团”报名
与推荐“笑脸”同样火热的,还有热情的“摄友”们。报名当“摄友”的人既有大学生,也有公务员,还有专业的摄影工作人员。这些不同职业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重返灾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那里的笑脸。
从事印刷行业的楮先生,两年间曾10多次往返灾区,记录灾后重建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得知本报联合新浪四川寻找“笑脸”,他马上申请加入“摄友团”。在成都市图书馆工作的宋波说,他希望加入“摄友团”,拍那里的人们最不经意的瞬间,最自然、发自内心的笑容。
欢迎感兴趣的读者继续拨打报名热线(028)86969110,本报将从报名者中选出20名适合的人选,组成5个摄友团,以“平民记录”的方式拍摄重建笑脸。 记者刘春梅
说起新生活他们就笑呵呵
姓名:姚若红年龄:25岁职业:村民拍摄地点: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拍摄时间:4月10日下午3点10分
灾区小伙子的笑脸:提起新房子他就开始笑
提到房子,姚若红的脸上有了光彩。“地震前我住在山包包里的一个破房子里,和现在的房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啊。”他笑着说。
下午2点,“5·12”地震的震中——蔡家杠村附近牛眠沟,姚若红指着半山腰的一处乱石堆:“地震时,我看见地洞像挤牙膏一样喷出很多石头,我也被震倒在地上。”
姚若红背后,跟着5名游客,开着一辆红色的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车底盘被路上的石头碰得砰砰响。他们来自都江堰,想看看传说中的震源点是什么样子。
姚若红是村里的名人。地震时,在山上找羊的他目睹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有人称他是“离震中最近的幸存者”,一些媒体也报道过他的故事。此后,有游客来蔡家杠村,想看看震源点,村里人就会告诉对方:“你去找姚若红吧,他最清楚。”
姚若红带着5人,到了牛眠沟山顶的堰塞湖。“这里有一个观音庙,
以前是在半山坡,现在就在路边,在你脚下以前还有一个龙王庙……”他俨然一个专业的导游。
事实上,姚若红是蔡家杠村的村民。导游只是他临时客串的,最多算他的一项副业。大多数时候,他骑着摩托车,在映秀镇镇口的空地上候客,当摩的司机。有人走过来,他也会大声吆喝:“兄弟,去哪儿?”
偶尔有人来到蔡家杠村,想去看看震源点。他就临时客串导游。但与其他导游不一样,姚若红的讲解服务不收钱。除非游客想去汽车到达不了的区域,要坐他的摩托车,他会按照摩的的价格收费,“一趟下来,四五公里,我收20元。”
有人觉得姚若红有点傻,“你嘴巴都讲干了,还是收点钱嘛。”他总是摇头:“我是个开摩托车的,挣点本分钱就可以了。”
他用自己挣的“本分钱”,为自家的房子装修做准备。他和父亲去年搬进一栋一楼一底的新房子里,房子很宽,两人住不完,还租了几间给在村里干活的工人。姚若红的父亲在门前搅拌着一堆水泥,房子的装修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政府给房子打了框架,我们自己也出了一部分钱,终于住进了漂亮的房子。”
有了房子后,他开始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了。“看时间找个合适的女的,把婚结了。不过,现在还没有目标。”
他听村里的人说,蔡家杠村以后要打造成一个特色旅游小村。他盘算着,等以后来这的人多了,或许就不用去映秀镇跑摩的了。“就在村里,送送游客,也可以赚钱。”他笑呵呵地说。 记者胡挺摄影吴小川
姓名:邹亮年龄:44岁职业:生物教师拍摄地点:汶川县第一中学拍摄时间:3月9日下午5点
援建老师的笑脸:灾区学生让我很感动
前不久邹亮感冒了,上课声音嘶哑,几名学生凑钱给他买了一盒喉宝,送到他的讲台上,“这让我很感动,同时也让我感觉到,我们是一家人。”他笑着说。
2009年9月16日,在过完教师节之后,44岁的邹亮来到了汶川县第一中学。
这是他向当地教育局申请的结果。他原本在广东中山市一所条件不错的学校任教,并且有着“中山市优秀教师”的荣誉,但“一种内心的冲动和使命感”让他提出了这个申请。
到汶川后,他教两个班共141名学生的生物课。每周16节课,他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但即使是在忙完了后,他也会在办公室待上一阵,然后再回宿舍。
记者胡挺摄影吴小川
姓名:刘保玉
年龄:54岁
籍贯: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
职业:山体护坡工人
拍摄地点:都汶路
拍摄时间:4月9日下午1点
援建工人的笑脸:学会了川话喜欢上川菜
“我现在特别喜欢吃川菜,味道‘好得很’。”刘保玉用刚学的四川话说,笑容在他的脸上绽放。
“5·12”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刘保玉就和工友一起来到四川,在工地上干活。每天9个小时,晚上住临时帐篷,他不觉得累,只是刚来的
时候饮食有点不习惯。
刘保玉从事的工作,要求他每天必须拽着绳子,从坡度约70°的斜坡上爬上爬下。
虽然几乎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但他还是很满足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每当家里在电视里看到四川有余震,马上就会打电话给我,让我感到很温暖。”记者胡挺摄影吴小川
拍摄人:张维国拍摄时间:2009年10月5日拍摄地点:邛崃市南宝山
羌族老人的笑脸:迁进新家老人笑得特幸福
身着崭新的红色民族服,羌族老妈妈坐在新修的马路旁,盼着嫩绿的茶苗快快长高。阳光晒在她身上,老妈妈脸上堆满幸福的微笑……
这是张维国去年10月5日在邛崃市南宝山汶川灾区群众安置点拍摄下的一幕。
去年5月,张维国途经邛崃市时遇到一位羌族老人,聊天后,他得知这位老人曾经住在汶川龙溪乡直台村,地震后
安置在了邛崃市。分别后,张维国一直牵挂着这位老人,去年国庆期间他终于找到老人在南宝山的安置点。在那里,他看到安置点矗立着羌族和现代风格相结合的特色楼房,阳光下外墙上的红艳艳的灯笼格外喜庆,阳光下的一张张笑脸让他深受感动。记者朱丹笑脸推荐人:张先生推荐费: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