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要闻·华西评论/中国·热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2日 ] -- 要闻·华西评论/中国·热帖 -- 版次:[ 008 ]
无奈的裸婚和被迫的后现代
2010-04-12

  □曹林(资深评论员)

  当工作变得难找,当房价持续走高,结婚对年轻人来说似乎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于是部分年轻人渐渐倾向于选择裸婚。所谓裸婚,就是指不买房、不买车、无婚礼、无婚戒,坦诚相待,唯一的证明就是一本红色的结婚证书。媒体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的“80后”选择这种裸婚形式组建家庭。(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这样的裸婚让人感慨万分。撇去婚姻外在的浮华,其实最原初的婚姻本就是这么纯粹和简单,就是两个人的事情。只不过在不断社会化和世俗化中被附加了无数物质符号。裸婚,不过是回归原初和自然而已。虽是重压下的无奈,却更体现了婚姻的本质,剥去了物质文明的丰裕和文明的发展附丽于婚姻上的东西,让两个人回到中心。

  这样的返璞归真,颇有点儿后现代的意味。后现代思潮主要就是在反抗和消解现代性中凸显自身价值的,后现代斗士们认为现代性是万恶之源,一段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段人的本质的异化史,现代化的发展虽带来了发达的技术文明和丰裕的物质社会,却让人的精神变得荒芜,让人的心灵变得空虚,让人与人之间感情变得淡漠和疏离,让现代人在无处不在的焦虑中无比窒息,于是他们呼吁从前现代那种原生态的生存中寻求本真的东西。比如婚姻,他们就觉得现代文明所附加的那套华丽之物让两个人的心隔得越来越远,反抗现代性,就是打碎那套物质的牢笼,告别婚礼,扔掉婚戒,就是裸婚。

  裸婚在国外早就盛行了,从身家上亿的富豪到家境富足的年轻人,并将其视作一种先锋和时尚。

  可以看到,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裸婚,形式上很像,但内在的诉求则完全不一样。外国人的裸婚,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寄望回到孩童般的自然状态。这是一种主动的后现代,是对现代的颠覆。而我们则不一样,我们年轻人的裸婚不是主动,而是被动、被迫选择的。他们并不是不想要房要车,也不是厌恶钻戒的艳俗和婚礼的奢华,只是非常向往而不得。男孩子也想用大房豪车装点婚姻,新娘也想用多少克拉的钻戒满足虚荣心。可丈母娘要求的一个住房就会掏空年轻人的所有积蓄并透支了今后许

  多年的收入,一套住房就可能灭掉所有的浪漫和梦想。于是,求现代而不得,年轻人无奈被迫选择了后现代。

  我很支持裸婚,欣赏年轻人这种面对现实的理性。但这确是一种被迫的后现代,被迫的回归自然。

  不由想起秦晖一篇题为《“死在家里”还是“死在医院里”——中国的后现代问题》的文章,他说,在文字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好像更多的是对“死在医院”的抨击与对“死在家里”的赞美。他在文章中谈到,西方人所以反思“死在医院里”的现代性弊端,是源于他们高度发达的医疗文明,觉得老人在医院中死去很孤独,家人不在身边很不人道,这是一个真正的后现代问题。可中国许多地方的医疗仍处于前现代社会,人们进不起医院,看不起医生,得不到现代医疗的救治,不得不死在家中。不能用西方人的后现代情调去歌颂中国人仍处于前现代社会的“死在家里”。

  面对当下年轻人的裸婚,虽然这样似乎更回归了婚姻的本质,但却总让人感觉沉重。能不能将这种无奈解读为质朴,我充满踌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