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川闽台经济合作报告即将出炉 昨日,在成都召开的《四川跨梯度承接闽台产业转移,促进两岸三地经济合作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论证会暨川闽台产业互动座谈会吸引了130多名川闽政府及企业家聚集。这份由省招商局、省台办、省政府驻福建办事处、省社科院联合出台的《报告》,调研历时3个月,目前正在最后论证中。 五大领域都有机会 昨日,参加座谈会的闽商西向转移的热情高涨。厦门迈士通集团董事长赵剑青表示,金融危机后众多沿海外向型企业纷纷转战内需市场,从而引发了新的产业转移浪潮。而成渝经济区规划呼之欲出,成渝地区已成企业转战内需市场的“高地”。赵剑青透露,公司在内江先期投入10亿元的“西部电子互联器件生产基地暨研发中心”将于今年7月投入运营。 《报告》指出四川要加强与闽台的经济合作,可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类、石化产业下游、机械类四大产业的投资项目,还可推进农业,扩大三地贸易、金融、物流、旅游,中药技术与新产品开发,及科研、人才与劳务等领域的合作。 参会的福建企业反映,随着海西经济区建设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谈的深入推进,台商在闽投资急剧升温。此外,为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市场竞争,台湾和福建纷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台湾制造业加快向临近的福建转移,福建为腾出空间来承接,其部分产业也加快向内地转移。《报告》称,四川应抓住闽台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拓展。 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表示,东-中-西部仅是空间梯度划分,但承接产业转移更多体现在产业优势互补上,再加上立体交通的形成,空间距离的局限性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此外,《报告》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目前我省累计利用台资已占台湾对内地投资总额5%左右,规模排名全国第四。盛毅说,四川完全有条件实现跨梯度转移。 四川应完善产业链 针对闽台企业喜欢“抱团”的特点,《报告》建议,应针对闽台资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和产品链招商,通过产业合作园区为载体,为企业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增强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 四川省福建商会会长陈国良表示,现在闽台企业对川投资已从过去的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初步整合阶段转向产品链转移,许多服装制鞋企业欲转移入川,终因当地尚未形成完善产业链而作罢。据相关人士透露,自贡正通过理清自身产业链,引进机械、电子、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缺失链条,拉长原有产业链,进而降低投资成本,引进更多龙头企业。 省福建商会副会长王志铭表示,闽商在川发展态势已从过去商团走向了“财团”。商会已牵头成立了创元投资,基于商会对区域经济的前瞻性研究,聚集在川闽商,甚至是全球闽商的资本力量,在川进行区域产业运营。目前该商会已与泸州市政府达成协议,在泸州建闽商工业园,依托泸州港做大物流、大商贸及加工贸易项目;眉山闽商总部经济区、成都福建会馆项目也在酝酿中。三个项目总投资将超100亿元。“我们期待与当地政府跳‘双人舞’”。王志铭说,他们更看重政府对产业的长期而清晰的发展规划,这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记者江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