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蜗居这些辛酸而无奈的词汇日益流行,这些词汇衬托了高房价。昨晚路过一个二手房交易点,停留了一会,看了看牌价,低于300万的好像没有,平均价都在每平米3万左右,都是大房子。 以前有一种“群租”的方式,也就是一个标准住宅被隔成10平方米左右的小间分别出租,因为涉及到改变房子结构、出租经营、邻居关系、物业等复杂的关系,这种方式在一些地方被禁止了。现在北京又出现了胶囊公寓,比“群租”更小,管理部门会如何面对还不知道。我对记者说,这种胶囊公寓应该是向日本学的。看了媒体报道后,果然,北京的那位老人说,他的确是偶尔看到日本的“胶囊旅馆”,才萌发了这个念头。但是相比之下,北京的胶囊公寓比日本要大。据说每间每月租金250元,但还是有民工说太贵,因为民工不需要电、不需要网线,只需要睡觉。 日本的胶囊旅馆已经有年头了,也许有它的特殊性,日本人多地少,日本的房子也很贵。我不太清楚日本胶囊旅馆的租金与个人收入的比例关系,也不知道有多少日本人是常年住在这种胶囊旅馆里。如果只是临时性的旅馆,倒也不失为一种东方式的节约。如果常年以此为家,肯定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但不管怎样,没有人想长期住在这种“房子”里,应该是肯定的。 今天中国的房价,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着美国搞房 贷、搞超前消费、把房子变成提款机这一模式的结果。而我们当初宣传时只说它好的一面,很少说它不好的一面。如今美国的房地产出问题了,付不出按揭的穷人照样被赶出去。中国目前还没到这一步。 说远了。说回北京的胶囊公寓。我觉得有人尝试一下也可以。但是,这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胶囊公寓如果普及,如果真的火起来,难道不是对当前中国高房价现象的无奈和变相肯定、接受?谁愿意长期住在哪里?说难听点,也许,放个屁,旁边都听得见、闻得到。这就是两极分化的体现,并不是这个社会的福音。 (本文有删节)作者:刘仰(《中国不高兴》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