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版:成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0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0日 ] -- 成都 -- 版次:[ 019 ]
古庙虽小来头大 藏在成都闹市中
2010-04-10
住持陈理清和她守着的古娘娘庙
外墙斑驳,门口是菜市场,很喧嚣

  “这里还有个古庙?”昨日中午,顺着朱红的庙墙一路走过来,穿过一段狭长的过道,一个名为“古娘娘庙”的小庙宇出现在北京游客李培军的眼前。

  “青羊宫、武侯祠、文殊坊……逛了成都那么多古迹,想不到这里还藏了一个道堂。”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庙,经历了1700多年时间的冲刷,仍保存尚好,躲在成都的一隅,自修清净。

  古娘娘庙的前世:曾占地10多亩房屋数十间

  “一进这个道堂,人就静下来了。”李培军是北京人,退休后到成都旅游散心。

  逛过成都各大古迹的他,一进古娘娘庙,却驻足停留了很久。他说,这个小庙里有一分难得的清静,“好像未曾和尘世接壤过一般。”

  古娘娘庙,坐落在西马道街50号。走进一条小巷,两扇红漆木门映入眼帘,虽已斑驳,却有文字依稀可见。左书:万福桥头府河边,右写:古娘庙里清静天。

  斑驳的墙壁,古老的院门,几个香客,数间瓦房。

  和一墙之隔的文殊坊相比,它显得十分普通,不大的道堂口甚至放不下一块门匾,只有一块红色木牌写着几个小字:古娘娘庙。

  “古娘娘庙,可是大有来头的。”泡上一杯热茶,坐在竹椅上,住持陈理清将道堂的历史娓娓道来。

  “相传三国时期,邓艾和钟会从绵竹偷袭蜀国。魏国大军逼近成都,后主刘禅主张投降,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却誓死不降。刘谌妻子崔氏自刎,刘谌杀了自己的子女,拔剑自刎殉国。后人为纪念刘谌和他妻子,就修了一座道堂,名为‘刘备家庙’,又叫‘广生宫’。川剧《杀家告庙》说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事。”

  每逢农历三月三,道堂里都会办庙会,在道家法器铜钹、铜铰、唢呐的伴奏下,道人和老百姓举行“送娘娘出嫁”的民俗活动,意在纪念北地王妃娘娘。

  广生宫口耳相传,也就逐渐被称作了古娘娘庙。

  光绪三十二年,一个叫徐元德的道人花了270两银子,从一个姓廖的落魄商人手中买下古娘娘庙。

  从保存至今的房契上看,当时的古娘娘庙占地11亩,房屋数十间,花

  草树木无数。

  从此,徐元德在这里收徒静修,道观也逐渐扩大,到1956年,已有16.4亩。“文殊坊有很大一部分地产,都是我们道堂的呢!”

  古娘娘庙的今生:卖点茶饭期待能换个铜像

  陈理清的师傅孙志兴7岁入道,从小跟着师爷徐元德一起住。后来,她当上了古娘娘庙的住持。

  上世纪50年代,正值成都地区百废待兴,孙志兴无偿借出全部空房,给附近居民住家和建织布厂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娘娘庙没钱修葺,面积越来越小。

  “最恼火的时候,整个道堂就只剩一间小房子,师父一个人住里面。”陈理清指着道堂深处一间老旧的房子。

  当年,孙志兴就在里面靠给人带

  小孩和织布为生。“师父很高大,穿41码的鞋,有人劝她去当运动员,她都不干,一定要守着古娘娘庙。”

  随着生活逐渐好转,孙志兴把附近的地产收回来一点,现在的统计为:建筑面积2亩5分9厘,折合约1500平方米。

  “古娘娘庙能保存至今,靠的就是一代传一代,我们守着这几间房子,就是守住祖先留下的精神。”2006年,孙志兴去世。

  去世前,她拉着陈理清的手,叫

  她无论如何要守住古娘娘庙。

  当了住持的陈理清把3间空房打整了一下,改建成一个小茶铺。“3块钱一碗茶,4块钱一顿斋饭,可以勉强维持一下。”

  “现在的人,心都很浮躁,到处在发展,我们的庙堂都被做生意的包围了。”陈理清说,不管墙外喧嚣,墙内只要心不乱,就是清静的。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道堂里供奉的崔氏娘娘像换成铜像,“这是个贞烈的娘娘,要诚心对她。”

  实习记者李鑫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