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俞越(化名)快步踏上2009国际家族企业论坛的讲台,他是“未来企业家社会责任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这个戴着眼镜的白净男生,语速总是不疾不徐,只有偶尔的颤音泄露出他的青涩。 俞越的名字,几年前出现在一篇描述他外公的文章里,“偶尔和10岁的外孙下下棋”。他的外公,是方太厨具的创始人、宁波家业长青学校的创始人茅理翔。这位成功实现一代二代交接班的老人,现在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那些处于一代二代交接班过程中的民企能否顺利过 渡的问题,更是“新一代接班还是不接班?家族企业如何交接班……”的问题。 如今的“新一代”,范畴已经扩大至高中生,那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大多数被一代或者二代考虑进入家族企业,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已经被设计完成,在国内接受高中教育,大学进入欧美排名靠前甚至是常青藤联盟学校,毕业后再回到中国接班。 这条路,对很多孩子来说,并不平坦。 2005年,一位中国企业家耗巨 资将儿子送往新西兰接受大学教育,三年后,父亲发现儿子整日沉湎于电脑游戏,在学校被边缘化。 “望子成龙心切的企业家,往往认为花了钱就能买到教育。”泽邸教育首席学术官周立伟听闻了大量类似的案例,他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留学而留学,误导了孩子。”泽邸教育联合创始人周俊说。 令周俊记忆深刻的是,这些终日忙于事业的CEO们,并不避讳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担忧。“这几乎是摆在所有企业家面前的最大问题。” 周俊分析,其一,大多数企业 家存在“跟风”和“比较”心理,这促使他们决定送子女出国留学;其二,出国留学能够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视野、独立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对家长而言吸引力颇大。 “一开始是父母的决定,后来慢慢想清楚自己的未来,下决心要出去读书。”花嫁喜铺创始人邓伟华的儿子邓成(化名)表示。 他的好友,宁波申洲集团的第二代黄志(化名)在一旁默默地点头,同意这一说法。事实上,这是大多数富二代甚至富三代出国留学的心路历程。 据《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