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8日 ] -- 要闻 -- 版次:[ 016 ]
“千万元养老”透视福利社会之期
2010-04-08

  □张勇(北京媒体人)

  北师大教授钟伟近日撰文称,如果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没有根本改变,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将需要300万-500万元才能度过余生。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1版)钟伟教授的论断对于正处于“蜗居”、“房奴”等生存尴尬处境的80后来说,犹如又一个重磅炸弹袭来,生活的压力恐将要再翻上几番:现在为了自己的一个栖身之所、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弄得焦头烂额,等这一切扯顺了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2027年以后,即将面临的将是退休养老问题,可是养老竟然是这样一笔巨额的资本积累,试问又有多少人“老得起”?

  暂且不去管钟教授的统计是否科学,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前社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以及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使命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储备为养老准备,即便目前有养老保险,但是从父辈的当下的养老环境来看,那点养老金在高房价、高消费的经济环境下显然起不到什么作用。

  诸般压力压到每个个体公民的身上,自然难以承受养老之重。岁月不饶人,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无论是否“老得起”、“死得起”都得面对现实.要让百姓安享晚年,恐怕全都得依靠福利型社会的建立。

  笔者以为:福利型社会的建立需要政府进行全面的统筹,借鉴西方福利制度则需要为百姓的养老完善保障机制,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社会医疗等各方面体制的完善。只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年轻人养老能力,福利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才能解决国民的养老之忧。

  而对于一千万养老的论断,我们自然也不必太过忧心,因为这一千万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负担,它需要政府通过完善养老机制和福利保障来为百姓分担。而要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则政府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早日实现福利社会的愿景。对于百姓来说,更多的则是要努力地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等到晚年享受福利社会提供的保障。

  一千万养老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诚然是一股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更希望这种压力不要压在百姓的头上,而应该化作加快福利型社会建设的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