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沟的乐至县回澜镇马锣小学,昨日上演了动人的一幕:全校数百名学生同8个“新老师”抱成一团,哭成一片,互诉离别,互道祝福,久久不愿松开…… “曙光”在山沟小学照亮 “他们是成都某校来支教的志愿者,学生们都舍不得他们离开。”分别现场,马锣小学的李老师眼眶有些湿润:“他们可都是90后的高三学生。” 李老师说,这群高三学生品学皆优,早在寒假前就已取得了保送资格,分别被北大、人大和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提前录取。 “当我取得中国人民大学的保送资格时,心里就琢磨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既能体验生活,又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支教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张达说。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班里其他获得保送资格的同学时,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上月中旬,张达他们一行8人组成了一支义务支教服务队,来到马锣小学,开始了短暂的支教活动。 他们取了个响亮而有意义的名字——七彩曙光。 “七彩”寓意着丰富性和广博;“曙光”则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曙光”打开一扇天窗 “他们一来,就给我校学生捐赠了1000余册课外书籍、5个篮球、10副羽毛球拍、5副乒乓球拍和10根跳绳。”马锣小学校长邓建祥说,“他们那充满活力、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也让村小的孩子们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这支服务队到来后,队员们各自发挥特长,分别参与到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等课程教学中。 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或通过做游戏、有奖问答等方式与孩子们交流互动,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的课件,或把英语融入教学之中…… “上这些哥哥姐姐们的课真是太有趣了,我们好喜欢!”这支服务队的到来,既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也让老师们由衷赞叹:“他们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天窗,也为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曙光”在感动中成长 “当山里的孩子们收获知识时,我们也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和支教的乐趣。”支教队员彭珂嘉说,“而且,这里艰苦的环境,更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学会了成长。” 由于马锣小学地处偏僻之地,断水、停电是常有之事,有时甚至连洗澡、洗衣、照明都成问题。 这次支教,让生活在大城市的支教队员们来到农村教育的第一线,体会到了农村老师的酸甜苦辣和山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张达在支教感言中写道:“这里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和美好的回忆。这次支教,只是我爱心服务的起点,希望有更多的90后能投身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和我一起将爱心进行到底!” 张辅记者杨元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