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好领导,原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筹建人之一;他是一个好丈夫,半个世纪的婚姻中,从没和爱人红过脸;他是一个好爸爸,自编了3本家书。
办完遗体捐献手续,他安详地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也签下协议,死后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他们,是全国罕见的共同捐献遗体的夫妻。
结婚那天洞房设在办公室
4月2日早晨,80岁的张善生安详地走了。他完成了生前最后一个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20岁那年,张善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团校,这位出生在湖北武汉的小伙子,把南充当作了第二故乡。
他和妻子黄文碧的相识平淡无奇,一个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个是文教局人事干部。
结婚那天,两人仅花20元买了一些水果瓜子,洞房就设在张善生那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白天办公,就将钢丝床收起来。
1980年,南充市人大常委会挂牌成立,张善生被任命为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
特别家教用家书教育子女
昨日下午,记者走进了张善生的家,书屋就像一个档案馆。
“他是老南充的活化石。”大儿子张晓元翻出了3本厚厚的“家书”。
张善生9兄妹、黄文碧5姊妹,3本家书记录了14个大家庭近百名成员之间的书信来往。
张晓元说,“这是一部大家庭的记录史,更是父亲教育我们的特殊材料。”
张善生温和沉稳,黄文碧刚烈直率,两人性格互补,56年的婚姻生活没红过一次脸。
“我心痛钱,又怕年纪大不方便,硬是不同意去美国。”黄文碧说,两人唯一一次较大分歧出现在2005年,75岁的张善生受亲朋好友之邀,想去美国游玩。被老伴拒绝后,张善生说服老伴,应该多出去见见世面。
天天磨嘴皮,半个月后,黄文碧动心了,两位老人到了美国,在亲朋好友的家中生活了两个多月。
捐献遗体弥留之际说环保
今年1月,张善生病倒了,是大肠癌晚期。
张善生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和老伴曾多次到南充两家最大的医院打听情况,看能否捐献遗体,对方答复:没条件接收。
为满足丈夫最后的心愿,黄文碧联系上南充市红十字会,对方表示可以帮他们联系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我已经填表签字了,要捐献遗体,你捐不捐?”面对老伴的询问,病床上的张善生点点头。随后,张晓元代表父亲在红十字会填表签字。
4月1日深夜,张善生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告诉病床前的儿女:“我走了,到很远的地方。”随即,他断断续续说出“环保”两字。
2日凌晨6点16分,张善生走了,神态很安详。
南充市殡仪馆为他举行了一个最短的告别仪式,社会各界数百人自发赶来,送别这位可敬的老人。
回报社会夫妻将上纪念碑
张善生从小就受到开明的家庭教育,父亲是个海员,常在长江航线上领航,会英语。
“他可能受我的影响,接受厚养薄葬的思想。”谈及何时有捐献遗体的想法,黄文碧已回忆不出确切的时间,“恐怕有20多年了!”
儿女们都非常支持父母的决定,“父亲在以另一方式延续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
黄文碧说,遗体接收单位将在“重庆市遗体捐献纪念碑”上刻下遗体捐献者的名字,“在纪念碑上,将有我们夫妇的名字。这也算我们合葬吧!” 记者苏定伟(图由张善生家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