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打曲棍球,为一群不分年龄、职业的人带来了快乐和友谊
都市群落
□群落素描
水下曲棍球被称为“游泳池里的极限运动”,在东南亚尤为盛行。
如今,成都也有这样一群热爱游泳与潜水的都市白领。
每周二、周四晚上,他们都会在室内游泳馆聚合,以曲棍球的名义,来一次水下狂欢。
这个参与人数不太固定的队伍,有男有女,职业五花八门,最年轻的25岁,最年长的50岁出头。核心成员中,有一半都是硕士。
他们的水下世界里,既有激烈的比赛,也有长期培养起来的单纯友谊。
前晚8点30分,高升桥一室内游泳馆人声鼎沸。
13名“成都水下曲棍球”队队员在水池边做热身运动。这是今年来,到场队员最多的一次。
潜在水底打球娴熟技艺足令人兴奋
外面下着雨,游泳池的水微微有些凉。
热身之后,队员们穿上装备浮潜三宝——呼吸管,面罩,脚蹼,开始了水中狂欢。
白色的曲棍球放在泳池最中央,黑白两队站在纵轴两端。
当“Ready,1,2,3!”喊过以后,两队的前锋,会用最快的速度,从水面上向中央划去。
接下来的比赛过程,除了四处飞溅的水花和彩色的脚蹼、呼吸管,观众实在是无法分清比赛到底进展如何。
偶尔欢呼声从水面传来,“进球了”,这才知道,一局结束了。
“这项运动,最大的弱势就在于没有观赏性,观众无法看到精彩的比赛过程。
球队“教练”张哲说,潜在水底打球,队员们有赏心悦目的身姿、娴熟的技艺,这就足以令人兴奋了。
不允许过激身体对抗水下曲棍球安全性高
张哲是“成都水下曲棍球”队的发起人,早先在新加坡留学时,是新加坡水下曲棍球俱乐部的队员。
2008年回到成都,他向“成都潜水群”的网友介绍了这项运动。
“当时不少人都踊跃参加,还有人帮着联系泳池。”张哲说,2009年2月28日,球队举行了第一次集体活动,共有5人参与。
在这之前的3个月里,张哲自制了球棍、球和手套,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
最终,活动成功举行,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最高峰时,有16人参加比赛,女士一度比男士人数多。
在张哲看来,水下曲棍球来到成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他说,潜水在内陆没有条件,水下橄榄球等运动有着太多的身体接触,安全成问题。
但水下曲棍球不允许过于激烈的身体对抗,安全性高。
人数无法固定长期维系球队成难题
虽然每周都会有活动,但让张哲有点郁闷的是,团队总是不固定,很多参与者三分钟热情后,就再也见不着踪影。
张哲说,比较稳定的队员,都是生活很有规律的职场人。“打球,一是要有耍的意识,二来要有好奇心,那种抱着减肥目的来的人,大多都不会长久。”
如今,一遇到下雨天或者长假,来的人就更少了。人员变动快,比赛时队员就无法配合默契。
如何让团队继续坚持下去,成了张哲经常思考的难题。
“我会借鉴MBA的管理理念,有时还会用点帝王权术。”张哲笑着说,这样一个团队,纯粹
是凭借兴趣组建起来的民间组织,要强力约束是不可能的。
队员友谊单纯球队有乐趣也有真情
虽然团队目前有种种困难,但只要开展活动,整个团队都会在开心的氛围中度过1个多小时。
“在水下面,很多情况都会发生。”张哲说,刚开始不会打球时,队员会彼此扯对方的泳裤,情形非常搞笑。
如今,一些核心成员在团队里有了角色。
网友“花落”是球队的会计,负责每次活动费用的管理。
其他老队员有的联系泳池,有的成为新成员的教练。
在张哲看来,要让团队继续发展,还需要有负责市场营销的队员,还要有CEO……
张哲说,今年1月,一名女队队长“天平”离开成都,去了上海工作,这让大家都有点伤心。“‘天平’走之前,我们队里有十多个成员给她践行,还有几人去了飞机场送她。”
这样的友谊,并不复杂。队员“阿甘”说,“团队中的人,都只知道网名,真实姓名家庭背景,都不会过问,这样的友情,纯粹得很。” 实习记者陈黎实习生侯婷婷摄影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