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8日 ] -- 产业 -- 版次:[ 031 ]
上海招标卖地引“潜规则”之忧
2010-04-08

  干预使得行业中非市场化因素在加强,加上综合评定还有诸多不透明因素,可能反而会不利于房地产行业发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今年第18号土地公告将莘庄镇222号地块出让模式定位为招标,价格不再是决定土地归属的唯一标准(本报昨日31版曾报道)。

  从2004年经营性用地全面实行土地招拍挂出让以来,为了抑制高地价造成的高房价,上海土地出让规则一改再改,几乎每一次都开创了全国先河。

  但至今为止,开发商拿地冲动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面对房价暴涨,上海4年后重拾土地招标大旗,地价能否抑制尚难定论,有关于公平性的讨论则已经开始。

  此前两次改动规则

  上海一开始就走在了土地出让模式改革的最前沿。

  2004年底,上海对当年出让的土地采取新的出让模式,对所有的土地不再采用“价高者得”,而是设定一个价格区间,即底价和最高限价,在超出底价之后,开发商投标所报的价格最接近最高限价者最终夺得地块。

  这种规则造成的最直接结果是,开发商的土地报价变成了一场“竞猜智力游戏”,大量有实力的地产商因报价过高而直接出局。

  2005年上海这一“价格合适者得”的竞价模式被悄然淘汰。

  2007年底,为了改变现场“竞争气氛”过浓而造成开发商非理性加价,上海在全国首次酝酿住宅土地一次性密闭报价规则,试图用一次性报价来抑制开发商的盲目加价。

  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开发商为了“确保拿地”,在一次性报价中经常不惜报出心理极限价位,2009年,上海土地最终成交价相比底价经常出现3倍甚至4倍的溢价。

  直到今年,土地出让再次重新改革。

  招标卖地曾出“乌龙”事件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长杨红旭表示,预计上海土地出让依然将以挂牌和拍卖为主,但招标比例可能会在今后扩大化。

  虽然采用招标模式一定程度上有望稳定地价,但控制灰色交易将是执行的关键。

  实际上,上海2004年采用“区间定价法”后的一段时间里,开发商的主要工作变成了与各地方土地部门“搞好关系”,获取底价信息,成为开发商“工作”的终极目标。

  而关于招标,当年的“花木地块的风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2006年,总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的浦东花木新民北块土地进行公开招标出让。

  按原定时间表,2006年9月6日开标之后,2006年10月31日之前会公布结果。

  不料当年10月25日,各家单位接到通知,由于“技术原因”,地块中标结果公布时间将被延迟,而保证金也随之退还。

  直到2007年9月,当年参与花木地块招投标的8家开发商相继接到通知,最终中标方是广东宏宇集团旗下的北京富华园房地产有限公司。

  由于宏宇报价远低于当初的金地集团,地块还因此被分割一部分用于建设浦东人才公寓。

  花木地块的招标出让风波造成了当时上海土地出让史上最大一次的乌龙,由于8家开发商均为地产巨头,有关于出让公平性的争论一直延续数月。

  而在此之后,上海其余公开出让的地块基本全部采用价高者得的现场竞价模式。如今重拾招标模式,业内的担忧显然多于欣喜。

  长江证券分析师表示,这样的干预使得行业中非市场化因素在加强,加上综合评定还有诸多不透明因素,可能反而会不利于房地产行业发展。

  据《东方早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