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要闻·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7日 ] -- 要闻·华西评论 -- 版次:[ 006 ]
诗句“杀人”乃教育之痛
2010-04-07

  □周葱(资深评论员)

  中国人好唐诗。娃娃发蒙,唐诗也是必读科目。无论是兴是怨,总能给人滋养,而且贯其一生。丰子恺一生所爱,“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艺术和儿童都有率真的本性,儿童诵读一些古诗,让他们从小感触生活艺术之美,也是有益之举。

  但一个儿童的死,却让人对儿童读诗进行重新审视。尤其是这名儿童,还“死于”唐诗之手,读后令人背脊发冷:

  3月29日下午,贵州嘉善一女子因其3岁女儿对不上唐诗,用手用力拍击女儿

  头部,致使女儿死亡,目前,该女子因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已被取保候审。(4月6日《钱江晚报》)

  就因为背不出“疑是地上霜”,3岁小童就过早凋谢。一首唐诗、一个母亲,带出的结果竟是死亡,还有比这更惨的小诗童吗?

  诗能杀人吗?母亲不爱子吗?那么谁是凶手?分明是当今被扭曲的教育观和教育评判标准。儿童读诗不是让他们喜爱,不是让他们滋养心灵,而是成为今天学习竞争的手段;学琴也不是让他们热爱音乐,而是多一个进好学校的敲门砖;甚至游泳也不是让他们感受水之乐,而是为了考学校能加分……所以满城尽是“哀怨”的儿童,正忙着四处去学诗学书法学钢琴学舞蹈。“全世界都在失去童年!”流沙河老先生痛心疾首。而正处童年的娃娃们,更有深深体验。可

  怕的是,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已经播及社会各层面,无远弗届,上面那位贵州嘉善的年轻母亲,显然是这种手段焦虑症的极端体现。因为在她看来,背不上来唐诗,似乎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事态已经非常严重。

  四川大学教授王东杰在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上发表《中国人为何缺乏阅读的习惯》,其中说到:其实,知识自身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人们读书既久而习得的一种健全的人生态度。但时下所谓“教育”,并不注重人心灵的培育,实际不过是“教学”而已。把王教授这段话拿出来,也可剖析小诗童之死背后的深层原因。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李白笔下侠客的手段。如果九泉有知,他的思乡之作竟也能“杀”人,我想,他会泪洒青衫吧?

  周葱

  (资深评论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