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绵阳市三台县涪江段柳林滩,一采沙船在作业时,在涪江中意外挖出一石牛。 经三台县文管所文博馆员左启证实,石牛在江底埋藏近千年,此次偶然出水实属不易。 石牛出水 上午10时许,三台县新德镇涪江柳林滩江面,一艘大型采沙船正在作业,随着采沙船上机械挖斗从江底“哗哗哗”带出一铲铲沙石,一块硕大呈动物形状的石头从江底带了出来,石身上布满了卵石和沙砾。 当沙老板季开富用铁铲除去石身部分杂物时,一条牛身逐渐显现出来。 “快看,江底挖出了一条牛。”随着一声惊奇的喊声,船上工人立即围了过来,争看打捞上来的稀奇物。 河里咋个有石牛呢?谁会将这成吨重的石牛搬运至江中?大家怀疑出水的石牛定是个稀罕之物。 于是,船上工人将石牛清洗干净后,用吊车特地将石牛吊至河岸边的采沙场办公地。 随后,三台县文管所文博馆员左启闻讯赶到采沙场,考证后认为,石牛身长1.60米,宽0.55米,高0.98米,横竖在厚约30厘米的联体石座上,石牛憨态可掬,体型肥硕,四肢粗壮,颈部短而粗,应为犀牛造型,因长年被水流 侵蚀,头部犀牛角己被冲刷变形。 唐朝文物 从石刻造型、损毁程度及综合历史资料考证,石牛应属唐、宋时期的镇水石犀,是古时人们为祈求避免洪水患难及保证航运安全而竖立江边的镇水避邪神物。 据左启讲,出水石牛估计跟涪江历史上一次治水工程有关。 据史料记载,唐开成年间,因涪江洪灾经常冲击梓州城(今三台县), 驻地梓州的东川节度史郑复主持了梓州城外涪江段的移江改道工程,从此次出水石牛的涪江柳林滩开始向城东移江3里,使涪江远离梓州城,尽量减少了水患。 出水石牛的柳林滩是涪江著名的险滩之一,暗礁隐现,浪高弯急,过往船只如同过鬼门关,东川节度史郑复为祈求梓州永无水患,保佑过往船只平安过滩,特制4尊镇水石牛于柳林滩江边以求平安。此次出水的镇水石牛估计就是其中一尊。 左启说,石牛在江底埋藏近千年,此次偶然出水实属不易,弥足珍贵,对研究古时治理水患及涪江流域的民风民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文/图吴功斌记者廖兴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