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要闻\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4日 ] -- 要闻\中国 -- 版次:[ 004 ]
1个月内开发地下河3-5处 解决10万缺水群众饮水难
2010-04-04

  科学家把脉西南大旱

  西南大旱,使群众生活陷入危机。科技部高度关注旱情,立即启动了应急程序,组织抗旱专家组48小时内赶赴云南,详细调研旱情。科学家从找水、种粮到供水等各环节,详细把脉西南大旱。

  科技部部长万钢还呼吁我国汽车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抗旱救灾提供送水车等专用车辆。

  找水

  “老百姓只能找看得见的水,我们则根据岩溶地质特点寻找看不见的水。”正在贵州省贵定县率队找水的唐健生研究员说,带着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资料和先进的探测技术,科学家们在缺水严重、人口众多的地方寻找能开采到地下水的点,进行施工。已抵达贵州一周的唐健生说,他带的小分队在贵州8个县展开找水行动,选好的点即将开始施工。据了解,云南、广西等地也都迎

  来了像唐健生研究员这样的找水小分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本次应急抗旱找水的目标任务是,争取在一个月内于干旱严重的云南文山、贵州独山、广西河池与百色岩溶地区完成5000米的地下水钻探工程,成功打深井10至15眼,开发地下河3至5处,直接解决10万多缺水群众的饮用水问题。

  种粮

  来自国家防总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目前,西南地区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减产已成定局,旱灾还导致春播、春种难度增大,大春作物是否能够丰收仍是问号。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旱地农业专家山仑认为,通过科学灌溉、选择抗旱品种和抗旱作物等方法,西南旱区农作物生产还可有所补救。“原本需要灌溉用水四五十方的一亩地,如果在作物根部挖穴,将水注入其中,那么大约十方水就可维持

  一亩地作物的存活。”他说,通过使用药剂,也可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山仑还建议,由于西南地区气温较高,可以选择较为抗旱的品种进行补种。

  供水

  “从云南等地发生的灾情来看,对农村饮水安全不够重视值得反思。”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说,尽管云南等地历来水源并不短缺,但农民个人只是打浅井。这样的供水工程遇到较长期的天旱,便会干涸断流。李佩成建议,总结梳理中外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下决心在3至5年内,完善农村包括小城镇的供水系统。

  “西南干旱对生态系统影响将是长远的、潜在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丙辉认为,这次百年不遇的极端干旱气象条件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演替、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可能造成长期影响。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