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后将赴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巡演,预计今年全球感恩巡演将超100场次 让观众最能为之动容的是,废墟中站立起来的羌族人民向苍天呼号,穿行于废墟之间,寻找着生死未卜的亲人。突然,天空中响起了直升飞机的轰鸣声,战士们从高台上纵身跃下,救援部队奔赴羌寨,展开了生死大营救…… 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评价该剧为“五心”级舞剧,体现感恩之心、励志之心、写真之心、扬善之心和造美之心。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惊涛)“感恩全国人民”的条幅在舞台上飘扬,演员一次次谢幕,台下热烈的掌声久未停息。大型舞剧《大北川》全国感恩巡演首都站演出于昨日在北京保利剧院圆满落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蒙、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崇汇、第二炮兵部队副司令员于际训、第二炮兵部队副政委杨立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郑科扬等观看演出。 再现救灾场面重建精神家园 多彩的羌族传统服饰、曼妙的舞姿、激越的羊皮鼓声、夺人心魄的山崩地裂、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在如黛“青山”围就的一方宽大舞台上,演绎着跨越五千年的羌族文化。 《大北川》全剧以“5·12”特大地震前后发生在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为背景,艺术地演绎了人类大爱不朽的永恒主题。剧中以北川“生死恋人”贺晨曦和郑广明夫妇、羌族农村一对背着遇难儿子回家的夫妇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5·12”地震后深埋在废墟下的一对羌族恋人依娜和古玛在绝望中患难相依终于获救的奇迹,以及他们与寻找儿子的阿妈之间的故事。 让观众最能为之动容的是,在“救援”的场景中,山崩地裂,羌山悲泣。废墟中站立起来的羌族人民向苍天呼号,穿行于废墟之间,寻找着生死未卜的亲人。突然,天空中响起了直升飞机的轰鸣声,战士们从高台上纵身跃下,救援部队奔赴羌寨,展开了生死大营救……让受灾同胞看到了生的希望。不屈的羌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擦干眼泪,振奋精神,重建家园,为自己的新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展舞蹈诗画现民族大爱 《大北川》荟萃了国内一流的编、导、演和舞美、音乐、服装人才,该剧在表现手法上打破了传统舞台剧的空间概念,采取 倒叙、插叙方式构思情节,充分使用多媒体艺术效果,使现场观众身临其境,同时,该剧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跨越五千年的羌文化发展演变,再现了羌民族历经迁徙、饱受磨难而顽强前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禹羌民族风情,讴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据担任该剧艺术总监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介绍,为了使《大北川》成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主体,他们大量运用了羌族文化元素,如羌笛、羊皮鼓、羌绣、羌碉、羌族服饰等。同时,他们还大胆采用了国际流行的无场次舞剧艺术形式,运用了许多蒙太奇手法,把一个个发生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真实故事加以艺术提炼成为剧本,用人间悲情构成冲突,使爱情与亲情两条线相互交织,把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演绎成一部时空交换、新颖独特、震撼人心的舞蹈“故事片”。同时也将灾区人民感恩、坚强、奋进的精神面貌展现给世界。 观众通过观看这部舞剧,在深刻感受五千年羌文化神韵的同时,充分感受和体验人间大爱。 《大北川》清明寄哀思 在临近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之际,这部让观众在泪水中感受大爱,振奋精神的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亮相后,犹如告慰那些在抗震救灾中献身的烈士们的亡灵,许多专家学者与观众走出剧院后依然沉浸在剧情中。 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称《大北川》为“五新”之作,即新的生活体验、新的选材视角、新的编创理念、新的时空链接、新的视象呈现。他评价该剧为“五心”级舞剧,体现感恩之心、励志之心、写真之心、扬善之心和造美之心,并为《大北川》舞剧现场赋诗一首。 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用“激动得不轻”的心情观看完此剧,他盛赞《大北川》呈现出高度的诗情画意;当进场看到感恩演出的横幅时,他流下了热泪并回忆起年青时曾跟羌族老艺人学舞蹈的经历。贾作光反复强调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他把该剧作为自己的一抹心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 在现场,一位退休的老军人告诉记者,“这台舞剧我已经看了两场了,它以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了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面对灾难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强大凝聚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的几名女生手捧鲜花献给《大北川》全体演职员,感谢他们把如此赏心悦目,史诗般的舞剧搬上北京的舞台。 据了解,《大北川》在全国启动感恩巡演近30场,场场都是观众满席,今年5月后将赴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巡演,预计今年全球感恩巡演将超过100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