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才(大连媒体人) 布局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地产界新的趋势。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例如苏南等地,由于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尚未形成大泡沫,已经成为诸多地产商逐鹿的新战场。有些地区,目前房价已经过万。 (海峡都市报4月1日报道)相对于大城市房价静观待望而显得微妙害羞的姿态,二三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已经到了肆意的地步。这一点,处于房价第一线的百姓们,体会最深。我一位在无锡的朋友就叫苦不迭,房价一日几变的状况,使他所持待购之币的价值不断缩水。而在我老家,一个县级市的城镇,我的同学抱怨说,他去年因调动工作搬家在大城市卖掉一套60平方米的房款所得,现在在我们那个城镇,仍然只能买一套6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 循着这些真实的抱怨声音,细辨二三线城市房价的崛起,表面看来是缘于地产界新的布局趋势——随着户籍改革的看好,以及弱 于大城市惨烈竞争的投资优势,还有城际交通完善和构建,二三线城市房价的上涨是必然的路径。然而,在这之后,却明显隐匿着硬币的另一方面——每一次房地产调控风声紧张之时,都会引来二三线房价攀升的一次舆论高潮——2007年6月,城市综合实力还只排在全国第182名的皖北城市安徽蚌埠,以房价涨幅10.2%排在了全国第五位,那一次也同样引发了媒体对二三线房价高涨的集体关注,归纳出一种政策“只调控大城市、不调控中小城市”的解读声音,相伴的,是国家统计局“不被关注的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迅速”的统计结论。溯往思今,令人万分担忧。 任志强高呼“与北京相比,无锡的房价太便宜了”。这种声音,对地方政府极具煽动性和鼓动性——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曾有著名的房价上涨是“政治问题”论——“向大城市看齐”,已然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城市发展观。《瞭望》新闻 周刊2007年曾有一份调查显示,居然有不少中小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通过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改善当地城市形象,是无法缺失的必要手段,这就为中小城市房地产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广开招商之门吸引开发商杀入,为房地产建设项目提供与国家政策扭背的政策便利……在这些城市里,房地产开发已经不仅仅是民生和经济问题,而是某些官员进行赤裸裸的政绩探求。 面对当下的房价涨风,国土部警示二三线城市须防地价跟风上涨。但事实上,在“房价政治观”的驱动下,随着房价的飙升,二三线城市地价跟风上涨是必然的结果——这是地方GDP的积累之石,也是某些官员升迁的必需台阶。只是,苦了地方百姓,在收入的提高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步调的现实语境里,只能默默承受“房奴”的重压和“蜗居”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