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轩 一部屡遭退稿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由网络热议继而畅销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粉丝追捧,有媒体追问,被转化成纪录片、MV、漫画和影视剧,几乎红遍大江南北。 受到好奇心驱使,我在网络上下载并阅读了《山楂树之恋》的电子版。该书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在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中,高中女生静秋和高干子弟老三的短暂爱情,最终因老三患白血病死亡而告终。故事以主人公静秋回忆录的形式写成。 在这里我不想谈作为小说作品它在艺术上的成败,关注它何以风靡一时也许更值得玩味。这么一个俗套故事何以风靡?是因为这个“以真情为耻”的年代太需要纯真的爱情, 还是特定的故事感动特定时代的人?但只要你细心查看《山楂树之恋》成名的路线图,你会发现“史上最纯情的爱情故事”是如何一步步被商业运作出台的。 据媒体报道,为了尽可能地打开市场,2007年某文艺出版社在正式出版《山楂树之恋》之初,召集了包括作家王蒙、刘心武、苏童、熊召政等几十个名人在书的“腰封”上集体加入“山楂”阵营,对《山楂树之恋》进行推广式赞誉。但事后很多人表示,根本没有看过此书,或者并没有做过任何评价。 出版人张小波对《山楂树之恋》的价值判断坦言道:《山楂树之恋》在文学性上,并不具备通常的艺术性和经典性,它并没有达到多么高的艺术标准,如果 说它是经典,可能也是大众趣味的经典。 “大众趣味的经典”就这样一步步被热炒起来,无数名人“被看哭了”,甚至传出很多导演抢拍的新闻,什么冯小刚、张纪中之类的名列其中。更为戏剧性的是,来势汹汹的《山楂树之恋》电影版,打起张艺谋的旗号。宣传方称,在众导演力争“山楂树”中,张艺谋勇夺头魁。 据说,张艺谋一看到这个剧本就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之后勇夺导演权,并放言,“这次真的是要拍一部献给自己的电影,纪念一段岁月,平抚一种心结。” 这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过程,从最初这本书诞生,书被爆炒,然后影视公司买了版权。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利益最大化,又去找大腕执 导。无非就是想更多地吸引眼球,操盘手多赚银子。这些名人的眼泪,更是为了今后的影视增加票房,“流泪的人”越多,票房收入就越有保障。 《山楂树之恋》这个颇具“琼瑶式”的爱情桥段,如果从另一面解读,它就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悲剧性寓言。在一个极端环境之中,人性被压制甚至异化,就连最纯洁的爱情也在劫难逃。 因而,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将来的电影电视,要想大小通吃估计不太现实。那些被感动得稀里糊涂的人,之所以感动,不是这个故事有多么精彩,不是因为主人公死了他感动,只是因为他们亲历了那个晦涩的时代。 《山楂树之恋》无疑是一场商业秀,泪水背后是金钱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