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版:巴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日 ] -- 巴蜀 -- 版次:[ 024 ]
□“大桥成了菜园子”后续
看上去明明是桥 为啥说不是桥
2010-04-02
通江建设局副局长朱荣说这其实不是桥

  □“大桥成了菜园子”后续

  通江县建设局:桥非桥,是山脊连接工程的一部分

  耗资百万元建座桥,既不过车也不走人,桥面成了一片青青菜园。昨日,本报报道的发生在巴中市通江县的这件怪事,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

  不少群众质疑,通江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耗巨资修建这座中看不中用的天桥,究竟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昨日,通江县建设局相关人士详解了这座桥的诞生过程。

  建设局回应 桥非桥 是山脊连接工程的一部分

  这座横跨北环路的钢筋混凝土拱形天桥,在通江县建设局常务副局长朱荣眼中,“它不是一座桥,准确地说,只是山脊连接工程的一部分。”

  朱荣介绍,2003年,随着当时城市的扩容,城区交通压力逐渐增大,政府决定修建连接北门和西门的北环路,阴龙山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最终山体被打开一道缺口,2006年北环路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天桥开建,次年完工。

  “既然是桥,肯定应该具备通车或行人的功能。尽管从外观上看似一座天桥,但因不具备这些功能,所以我们从不称它为桥,准确的表述应为山脊连接工程。阴龙山的山脊被挖断了,需要这个东西连接上。”朱荣说。

  朱荣解释,根据规划,将来要在这座“桥”上垒土、栽树,直至两端山体浑然一体,届时“天桥”自然就成为山体的一部分了。

  但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眼下还不适合实施这项复杂的工程。

  “风水”说确有 知名人士向政府进言

  当地市民中普遍有这样的说法:阴龙山自古就是通江城的“龙脉”,北环路穿越此山,破坏了风水。

  关于广泛流传的“风水”说,朱荣坦言,北环路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市民,尤其是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向政府来电来函要求恢复山体,因为在他们眼中,阴龙山是县城的“龙脉”。

  朱荣说,经过多次论证,政府决定对山脊进行恢复。

  但怎么恢复呢?最初的想法是

  打洞,但和县城南面巍峨挺拔的壁山相比,北面的阴龙山要矮小得多,尤其是北环路穿越的位置,山体高度仅有10多米,地质专家认为其高度不够且土质不好,无法穿凿隧道,只有整体挖掉。

  这座桥的诞生并非一番风顺,决策层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政府为广纳民意,邀请了一些知名人士参与讨论,其中包含一些力主修桥续“龙脉”者。

  虽然过程曲折,但该工程最终通过了可行性论证。

  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风水说”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

  朱荣表示,建设局作为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只是奉命行事。在政府的会议纪要中,没有建天桥的说法,统一称谓为“山脊连接工程”。

  耗资超百万 这笔钱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据介绍,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该项工程高度重视,桥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跨度和宽度分别为18米、9.9米,最初预算为86万元。

  后来因为桥的高度增加和附属工程建设,被迫追加预算。

  2009年结算显示,整个工程总计耗资近120万元,这笔款项由县财政承担。

  市民声音修建天桥纯属劳民伤财

  关于这座桥的真正用意,市民的看法和建设局的回应截然不同。

  “为什么要修桥,原因还需问吗?”家住诺江路的张大爷认为,天桥右边是供市民休闲的列宁公园,天桥左侧的阴龙山主峰没有道路,人迹罕至,没有必要将两部分山体连为一体,修桥纯属多此一举。

  张大爷透露,恢复山脊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修桥最主要是培植“风水”的需要,这在县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表示,通江县目前仍未摘掉国贫县帽子,全县年财政收入不到6000万元,耗费百万巨资建这座毫无用途的天桥,简直是劳民伤财。如果把这笔钱用在缓解改善城区交通上,相信效果会更好。  文/图记者谢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