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一直以来就被称为“上风上水”之地。清水河和摸底河蜿蜒流过,青羊宫的香火、浣花溪的文化底蕴、杜甫草堂的历史沧桑、金沙遗址的传奇……对于老城西,成都人似乎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如今,双楠的繁华和金沙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西贵”之说最好的注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几年城西的龙头之争就是这两大板块之间的角力。 双楠 繁华已成,传奇远去 哪儿是成都最具生活化的居住区?这个问题如果在5年之前,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说玉林。但现在,估计至少有一半人要在玉林和双楠之间犹豫。 现在的双楠,和玉林一样,已经是最能代言成都生活的居住区。街道两边各类特色门店、娱乐设施、餐饮小吃林立,尤其在人人乐卖场、伊藤洋华堂进驻之后,已经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商圈。同时这里靠近浣花溪,已经和双楠融为一体,传统的“城西生活”,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延续。休闲之余,或在双楠逛逛,或去浣花溪的河边走走,已经成为在城西的很多成都人的选择。到了晚上,也是霓虹闪烁,精彩纷呈。和玉林不同的是,玉林依托城南的富人区,几乎汇集了成都大部分的著名酒吧,成为小资的天堂。双楠相对来说就要“本土”得多,各种本土餐饮、茶楼则大部分是在这里汇集。而在仅一路之隔的外双楠,现代气息明显要浓郁得多,街边林立的咖啡店、高档会所、外文招牌的烤肉店等则为这里增添了一些桐梓林的味道,路边鳞次栉比的中介门店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里的居住吸引力。 但对于双楠地产而言,最大的困局在于开发的后续乏力。经过10多年的开发,昔日的农田早已被高楼华厦所代替,寸土寸金成为双楠地产的代名词。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如今的双楠正努力向更遥远的武侯大道、红牌楼延伸,但要想将一个个杂乱的“城中村”改造成为现代都市,却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如果要回归见缝插针式的开发,面对一些几亩、10亩的“豆腐块”,再高明的设计师也无法再造出类似于“鹭岛国际”那样的传奇。 金沙 十年历练,王气渐显 2001年,在城西中房蜀风花园城的工地上,一座在地下沉睡了3000年的城市重见天日。金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得政府重新对这一片区的发展进行了定位。不久之后,占地500亩的金沙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出台,同时金沙遗址公园附近的居住区统一规划为川西民居风格,期望在未来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人文居住区。金沙和琴台路、锦里、武侯祠及杜甫草堂一起, 构成大城西的人文风景游览线。 对于金沙的楼市而言,真正的火热要追溯到06年初,在07年楼市高峰期,金沙区域量涨价升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中大·君悦金沙、祥域、金沙西园等项目都曾经红极一时,均价更是始终保持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2007年,金沙片区的楼盘根本不需要依靠广告效应就可很快销售一空,足见购房者对该片区的追崇。 为何金沙片区如此受青睐?记者认为,除了“南富西贵”的传统观念影响着“爱面子”的成都人外,主要和泛金沙片区目前的宜居生态环境及丰富的各项配套脱不开关系。 首先是极度发达的餐饮娱乐业,像皇城老妈这样级别的火锅店,金沙一口气可以说五六个出来。而在核心区域——西单商场附近,还有中大金沙的6万平方米街区,太平洋院线也在这里汇集, 包括半租的写字楼,整个就形成了一个聚集点。据统计,金沙片区内已投入使用的商务和商业面积有16.8万平方米,已经建成正准备使用的有4万多平方米,在建的有22万平方米,估计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金沙成黄路三环路内的商业面积将会达到70万平方米,可以说,在这里的居民,八小时工作后以外,在家门口就能把都市休闲生活玩个遍。 “金沙楼市存量告急!”与竞争对手双楠一样,2009年困扰金沙的最大难题依然是开发的可持续性。由于新增项目很少,2009年金沙区域的住宅市场多为消化存量房为主,当年初的“小阳春”之后,金沙片区甚至一度陷入“无房可卖”的窘境。其间,华府金沙、祥域、世纪金沙以及金沙西园四期先后清盘。直到第三季度,当金沙鹭岛、公元西以及君悦金沙推出新房源之后,这一状况才得到一定缓解。 2010 巨头协手再热金沙 不过在2010年,金沙却将再度发力。不但在售项目的销售会在2010年持续,而且还将有新项目入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外金沙片区。去年9月以来,中海、华润和保利“三巨头”先后入驻外金沙,这让业内对于金沙片区的再次腾飞充满了信心。从2009年的业绩来看,中海、华润和保利可能成为本年度央企地产企业中销售额最高的三家。在此前的成都市场上,三强同时入驻一个片区的情况还未曾发生过。在外金沙出现的类似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两年之前的建设路。那时万科、龙湖、首创的联手目前效果呈现,建设路已经是一片繁华。 业内人士表示,诸强入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小范围内的直接竞争,但是对于今后这些开发 商的关系,用“竞合”来描述则更为恰当。因为除了彼此在营销端口的竞争之外,更多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只有区域内的开发商协同作战才能将区域做得更好,这样的效果也将让各个项目本身受益匪浅。 同时,也有开发商表示,目前三环路将金沙片区一分为二,尚无较好的交通方式实现互通,虽然目前有一个人行天桥,但是长达几公里三环路金沙一段,一座天桥显然是不够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跟进。此外,对于区域内的开发商而言,是继续选择目前的“高密度中高端物业”开发路线还是选择“中低密度高端物业”路线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未来的价值。 记者胡猛本版摄影刘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