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要闻·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日 ] -- 要闻·华西评论 -- 版次:[ 012 ]
大学生就业不可"拉郎配"
2010-04-01

  □时言平(北京媒体人)

  3月30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批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称“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长江日报3月31日)

  陈副厅长的痛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官员对就业大学生们的拳拳关爱之心,不过他的痛心却让笔者隐隐地感到有些揪心:那就是但是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把大学生就业简化成了一场“拉郎配”的任务,只是注重岗位的数量,而忽视了关注就业的质量。

  现在就业难的问题依旧存在,但是同时伴生一个现象却让人不解: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跳槽现象依然频繁发生。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调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大学生就业的“三年之痒”。

  也许有人会辩驳说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对工作环境的水土不服所造成的,或者说有能力上的欠缺不能胜任。当然,这些都是导致“三年之痒”的一部分重要原因,这也是流水线化生产出来的大学生必定要遇到的尴尬。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宜重视,虽然政府想方设法为大学生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毕竟不是一块砖一片瓦,将其安放好位置就可以的。因此,大学生就业如何从数量朝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特别是解决就业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又该如何提升大学生们的就业质量呢?这就讲求一个量体裁衣,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从很多的招聘会上我们大概都很容易看到,很多的单位招聘的时候给出的岗位大都是一些“杂活”:前台、打字员……从来没有把发展空间和具体的工作性质告知大学生,在就业难的紧张氛围的逼迫下、在学校就业率的催赶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迁就,而这种迁就其实就是一次没有质量的就业。由此,我们大概不难理解朱军在今年两会上所讲的“大学生应该去挑粪”的建议,毕竟挑粪也是一个就业岗位。

  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不能只是“拉郎配”,就业率所包含的不应该仅仅是就业的数量,而且应该进一步关注大学生们就业的质量。更不可“痛心疾首”地以“转变就业观念”之名催促大学生们匆匆忙忙地选择岗位,应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而要做到这么一点,一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二则是为他们就业缓冲期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