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
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起早睡晚忍饥饿,个个情绪高,开山挑土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
——《歌唱二郎山》(歌词节选)
明天,天全县将为在修筑川藏公路中牺牲的烈士们举行公祭
今年,川藏公路已经修建60周年。在绵延2255公里的路段上,平均每公里长眠着超过1名筑路烈士。清明节将至,雅安市天全县将在明天为烈士们举行公祭。目前已找到的部分筑路英雄的墓也将迁至天全县烈士陵园。
55年寻找山东老人终于圆梦
69岁的孙世文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再得到关于哥哥的消息。
“60多年了,我心里的哥哥一直是年轻的模样。”孙世文说,他是山东省曹县西崔庄人。上世纪50年代,哥哥孙忠珍参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18军。那时候,哥哥刚满16岁,在来信中告诉家人将随部队挺进西藏。
1955年,山东省民政部门给孙家传来了噩耗:孙忠珍在部队牺牲了,地点时间均不详。
“父母跟疯了似的,几天不肯吃饭。”孙世文说。得到哥哥牺牲的消息后,父母变卖家产,花了好几年时间到四川、西藏等地寻找,但一直没有孙忠珍的下落。
筑路川藏线英烈埋骨二郎山
由于开山、路陡、土匪等3大原因,平均每公里长眠着超过1名烈士。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这首曾经脍炙人口、席卷全国的《歌唱二郎山》,正是孙世文的哥哥和无数烈士用生命唱响的歌。
千里川藏线,最是锋芒二郎山。1950年,孙忠珍参加的18军开始“一边进藏、一边修路”,第一道难关就是二郎山。
“条件非常困难,只能靠人的手和肩膀硬凿。”二郎山所在的天全县负责人说,
从当年拍摄的老照片可看出,解放军身上绑着绳子吊在半山腰上,一只手扶着錾子,一只手挥着铁锤。除了镐头铁锤这些简单工具外,没有任何机械设备。
历时4年零9个月,川藏公路终于修到了拉萨。1955年,孙忠珍在修路中牺牲。由于当时条件受限,无数牺牲于此的筑路
将士并未留名,已经很难逐一寻找遗骨。
文物普查55年后弟弟获知消息
在发现的二郎山15座筑路烈士墓中,孙忠珍是唯一找到亲人的。更多的墓碑连牺牲将士的姓名、家乡都没有。
今年是川藏公路修建60周年。为了告慰烈士,雅安市天全县发起了“寻
找健在筑路英雄、寻找英烈家属”的“二郎山寻亲”活动。
在天全县两路乡的文物普查中,18军修筑川藏公路时的墓群被发现。在孙忠珍烈士的墓碑上,赫然记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十八军五十四师162团一营二连战士,山东省曹县西崔庄人,1955年牺牲。通过墓碑的线索,天全县终于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民政局的“烈士英名录”上,找到了孙忠珍,并与烈属孙世文老人取得联系。
“父亲临死的时候,紧紧拉着我,交代一定要找到哥哥!”孙世文提起父亲临终的遗言,忍不住老泪纵横。知道哥哥的具体消息后,他带着儿子、儿媳一起赶到四川。“家里一直挂着哥哥的烈士牌子。我们就是想给他烧上一炷香。” 记者王丹摄影吴小川
□相关链接
川藏公路(天全段)烈士(部分)
王德全烈士:公路工程总局第一工程局汽车运输大队第二中队,四川乐至县人,生于1931年。1956年7月26日上午9时在甘孜以西50公里坡道处惨遭匪徒杀害,壮烈牺牲。
孙学德烈士:康藏公路管理局雅安管理站驾驶员,共产党员,山东维县人,在1955年12月牺牲。
吴振斌烈士: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西南公路工程局第二施工局汽车运输大队第一中队分队长,安徽怀宁县高河铺人,1953年5月支援任务中壮烈牺牲。
胡心志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十七团第一连班长,河南郑县人,1952年5月在支藏任务中在二郎山地段牺牲,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