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版:巴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日 ] -- 巴蜀 -- 版次:[ 027 ]
大旱之年泸县“红旗渠”依然清水流
2010-04-01
杨延清介绍当年施工的情况

  昨日早上9点,泸县奇峰镇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员唐良均肩扛钉耙,顺着蜿蜒在山间的渠道,走到杨柳湾豹嘴的水库放水入口处,一路检查沿线的水渠、渡槽。

  10点,入水口上面传来“哗哗哗”的水声。不一会儿,从三溪口水库放出来的灌溉用水流进了入水口。水头卷涌着渠道里的落叶、杂草,一路奔腾向前。

  坐在田埂上吸烟的农民魏文才听见头顶渡槽传来流水声,扛起锄头跳下水田,开始劳作。与此同时,在同样遭受旱灾的泸州市南部山区县古蔺和叙永等地,村民们还在为饮水发愁,至于种田,则是奢望。

  “红旗渠”绵延上万里

  站在泸县奇峰镇宝藏社区山丘上,放眼望去,一座高达40多米的大桥,在两座山丘之间凌空飞过,长度达1100多米。

  转过一座小山,有一座30多米高的大桥渡槽飞越龙溪河。这是一座双层大桥:上面一层是渡槽,下面一层供人行。

  “在泸县,这样大大小小的渡槽总共有1300多座,还有300多个涵洞。”据泸县文物局调查统计,以灌渠、渡槽和涵洞组成的泸县水渠总长度约3100公里。如果按区划调整前泸县(含今龙马潭区部分)境内的水渠计算,用于灌溉引水的水渠总长度可达50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这些水渠全部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大兴水利活动中,泸县的水渠成为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样板,堪称南方的“红旗渠”。

  靠天吃饭泸县年年旱

  百万人口大县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带,田高水低,缺水严重。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泸县历代地方官员先后在县境内的濑溪河、马溪河、龙溪河、九曲河及部分支流筑堰,以扩大灌溉面积。然而泸县几乎每年天旱,百姓无奈之下只好设坛求雨,祭龙王以祈丰年,至今仍留有“雨坛、青龙、云龙”等地名。

  《泸县天旱记》载,从1950年到1985年,除了3年不旱外,泸县年年遭遇旱灾。泸县人世世代代都梦想有一条经过自家门前长流不息的河流。

  10年奋战修起“红旗渠”

  原泸县宝藏公社(现泸县奇峰镇境内)负责人、57岁的杨延清是当年宝藏片区工程总指挥,负责了辖区内50多公里水渠修建。“满山遍野插起红旗,山坡上用石

  灰刷起巨大的标语,场面壮观得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杨延清记忆犹新。

  不过,落后的技术和设备也让泸县人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修建华丰渡槽时,先后有1名技术员、1名测量员和两名农民工遇难。

  经过近10年的奋战,泸县水利工程在上世纪80年代相继完工。

  除发挥重要的水利灌溉作用外,泸县渡槽还以其设计独特、气势恢弘成为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观。

  2009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泸县渡槽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也具有建设、生产、生活的实用价值,“是十分珍贵的近现代水利遗迹。”

  目前,泸县渡槽已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庆梅记者陈章采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