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渝三城地铁经验 一个月后成灌快铁将投入正式运营,这是成都第一个通车的轨道交通项目;十月,纵贯南北主城区的地铁一号线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成都即将迈进“轨时代”。成灌快铁把郫县和都江堰变成成都的一部分,在城区工作的上班族晚上可以回到青城山脚下的家中享受清静……在地下和空中飞驰的列车能否把这些设想变成现实,又将把成都带到怎样的高度,从其他城市的地铁经验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北京:轨道让通州真正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2003年12月27日,全长十九公里的北京地铁八通线正式全线通车运营。八通线沿途13个车站连接了北京CBD商务区与通州区。它的开通既为CBD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又为通州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八通线投入运营以前,开车一个小时才能进四环,而现在通州居民坐地铁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到长安街。八通线改变了人们来往北京市区与通州之间的出行方式,也拉动了通州新城的迅速发展。六年间,通州的常住人口从67万增加到110万,房价也是应声而涨,而到2020年预计人口将达到240万。八通线的发车间隔从最早的10分钟缩短到后来5分钟一趟,现在间隔更是缩短到了不到4分钟,高峰时段车次也由22次增加到29次,八通线让“工作在CBD,住在通州”成为了很多北京人的选择。 39年前,北京地铁试运营时的列车运行最小间隔时间为14分钟,经过13次缩短运行间隔调整后,现在1、2号的最小运行间隔时间仅为2分钟,成为世界上发车时间间隔最小的地铁。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满足了大量北京市民的出行需求,而凭借快速、准点的优点,轨道交通更将大兴、亦庄、通州这些远离市中心的区域变成了城市的“有效容积”,“上班在城区住家在郊区”成为了现实可行的选择。 ●香港:全港六成购物中心扎堆地铁沿线 从城市面积上来看香港是一个小地方,人口密度6370人/平方公里,大约是北京的六倍。在著名的旺角,人口密度甚至高达13万人/平方公里,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世界上最拥挤的地区”称号。 要运送这么多人,香港地铁异常忙碌,若以每公里地铁线路接载的乘客计算,香港超过10万人次,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地铁都高。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地铁是世界上使用密度最高的市区铁路之一,也是最繁忙的轨道交通系统。 嗅觉灵敏的香港人没有放过人流量带来的巨大商机。香港近五十个购物中 心,有三十个都在地铁沿线。 由于地铁大大改善了沿线的交通状况,形成新的繁华地区,沿线的地产也不断增值,自开通以来不动产平均增值达90%。地铁公司把地铁与房地产业结合起来,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利润,解决了工程建设部分资金来源。地铁公司选取的地皮,通常为车站上盖,如时代广场、IFC、太古城中心、APM、德福广场、又一城、郎豪坊等购物中心皆属此类。其做法是将地下车站大厅与上层物业同时发展。地铁公司向政府取得发展车站上层空间的权利后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发展商的资金缴付土地费用,建造大型住宅、写字楼和商场。出售物业所得利润全部用于地铁建设,反过来又成为香港地铁发展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重庆:轻轨造就“新解放碑” 成都的“邻居”重庆,这座山城受自身特殊地形的影响,在现有道路交通网的基础上新建和扩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近年来更是由于机动车保有量迅速上升,车路矛盾愈发突出。结合重庆的客观情况考虑,修建轻轨自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2004年,西南地区第一条高架轻轨线--重庆轻轨二号线完成历时四年的建设投入运行。根据重庆市有关部门测算,在轻轨二号线建成正式运行后,可以吸引城区约21%的客流,减少沿线地面交通 50%的压力,增加运力相当于至少400辆公共汽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重庆城区日益加剧的交通拥挤状况。 轨道交通的优点在于运量大、安全、快捷、准点,这是汽车所无法比拟的。这几个差异决定了轨道交通能辐射更远的距离,在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拉动相关区域的发展。 解放碑,对于重庆人来说就相当于成都人的春熙路。与后者一样,解放碑在重庆也算是个一枝独秀的黄金口岸。在轻轨投入运营前,不少重庆人担心解放碑的吸引力会不会因此被分散。然而事实证明,轨道交通不仅没有降低解放碑的影响力,反而由于到这里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使解放碑在交通意义上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从轻轨中获益的不只一个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最南端的大渡口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在轻轨通车前与其它几个主城区的联系较少,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轻轨二号线开通之后,大渡口区作为线路终点站所在地,市民来往比以前方便得多。人流带来人气,人气带来发展,重庆市在大渡口修建了国内第一个轻轨公园--大渡口公园。在公园动工之初,周边二手房房价就应声而涨,购买者如潮。而拥有轻轨二号线总投资近一半的九龙坡区,则明确提出了要将轻轨建设和房地产业相结合,加快在轻轨沿线建设高级住宅区和低密度住宅区,打造出了一条“轻轨经济带”。 洪霁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