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昨天下午,在四五十名成都老知青的陪同下,著名老知青邢燕子、侯隽等参观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共同回忆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情到深处,邢燕子、侯隽带头唱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主席把饺子夹给我” 一身枣红色夹袄,利落的短发,皮肤黝黑,今年已68岁的邢燕子看上去淳朴而健壮,但上梯过坎的时候,还需有人稍微扶一把。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给她留下了关节炎、冠心病等多种后遗症。虽然刚下飞机即赶到建川博物馆,但邢燕子的精神依然不错,兴致勃勃地一一浏览红色年代留下的各种生活用品,摸摸印有红五星的绿色军包,瞧瞧当年使用过的粮票…… 在“红宝书”展台前,邢燕子停下了脚步,“1964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我们。吃饭的时候通知我坐在主席旁边,吓得我连连后退。当时我就想,我一个农村小丫头怎么能坐在主席旁边呢。”邢燕子回忆说,毛主席可亲切了,吃饭的时候,怕她们吃不饱,主席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夹给了她。“农村吃饭用大碗,可在人民大会堂吃饭是小碗,但当时比较紧张,根本吃不出是什么味儿。” “我就是一个农民,能有什么架子” 40年前,提起邢燕子、侯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他们不仅是当时知青的杰出代表,还是那个年代的旗帜和榜样。 他们喊着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口号,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壮丽诗篇。“我们只是恰逢其时。”侯隽谦虚地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现在的年轻人也有他们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她们都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是艰苦朴素的典范。”昨日在场的成都老知青都称,她们当年都是自己的榜样、偶像。“但自从去年在上海参加一次老知青聚会认识侯大姐后,才发现她一点都没有名人的架子。”侯隽一下子接过话头,“我就是一个农民,能有什么架子?”一句话,把周围的所有人全逗笑了。 据悉,邢燕子、侯隽等人是受人民日报社安排,与建川博物馆商讨筹建中国知识青年博物馆,并参加29日在成都市人民公园举行的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活动。 记者 邓宇 摄影 谭曦 □延伸阅读 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 侯隽,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吏各庄乡)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1963年7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展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被选为中共天津地委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