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08年11月24日 ] -- 国内 -- 版次:[ 007 ]
每天连续上网6小时=精神病?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网瘾被列为精神疾病治疗范围
2008-11-24

青少年上网需要正确引导本报资料图片

  

  由总后卫生部组织、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近日通过专家论证,意味着我国医学界诊断“网瘾”将实行标准化,“网瘾”也首次被该标准列为精神疾病治疗范围。

  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界定有七项标准,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   据《人民日报》

  □网瘾人群

  大学生占一半最小者仅两岁

  “中国治网瘾第一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介绍,目前网瘾人群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大学生群体延伸。他说,在他最初接触的有网瘾的孩子,90%为初高中生。而现在,大学生上网成瘾者已占到一半,网吧已将大学包围。二是向低龄化发展。他称自己接触到最小的有网瘾孩子竟然只有两岁。        据《重庆晚报》

  网瘾精神病暂不影响司法审判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出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刚一面世就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质疑声四起,在不少网友岌岌自危时,有人已将此标准当做一块“免死金牌”。

  据媒体报道,四川一青年胡安戈沉迷网络3个月,偷父母的钱用来购买网络游戏装备。感到无颜面对父母,竟荒唐地选择毒杀父母,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成为胡家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胡安戈沉迷网络,糊涂毒杀父母被鉴定为患精神病,则其刑事责任能力受到限制。他们随即向法院寄出一份申请,请求对胡安戈沉迷网络毒杀父母时是否患精神病及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这也成为全国首份此类申请。

  "网瘾精神病”能免刑责吗?《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而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仍然是严格依据有关未成年人审判的法律规定进行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建秋说,“由一家医院制定的这样一个标准并不会对司法审判产生影响,也不会左右判决结果。将网络成瘾认定为精神病影响到定罪量刑,必须由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定”。

  质疑1

  如获批是否将成全国标准?

  据主持此项标准制定工作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该项标准目前正报批国家卫生部,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程序还在进行之中。

  然而,一个还未在全国推广实施的标准却已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部分网友质疑,该标准一旦经过国家卫生部审批,是否就将成为一个全国标准来进行“精神病”的认定?“通常一提到精神病,人们大都会想到疯子。其实很多症状都属于精神病范畴,比如抑郁症、多动症、孤独症,甚至老年痴呆。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就是精神类疾病的表现。制定标准的意义就在于给行业一个专业的规范指导,并且在全国范围应用。”陶然说,以往在网络成瘾的临床治疗上从未出台过标准,目前还没把此标准推广到各家医院。

  质疑2

  网友是否会强制要求治病?

  网友“季风”对此颇感困惑,如果真的觉得自己是“精神病”,是不是应该马上去看病?还是由相关的医疗部门强制要求去治病?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陶宏开说,上网成瘾如果没有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并没有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出现烦躁易怒等戒断反应、和现实世界逐渐脱离变得害怕与人交往等情况,并且不是患者主动要求,是无需进行强制性治疗的。

  “即使网友比照标准,发现自己符合其中的几项,但上网的行为并没有对生活产生大的影响,有谁会认为自己是‘精神病’从而去医院治疗呢?”陶宏开说,若标准没有后续的执行细则,对临床诊断来说除了增添了一个新的“精神病”病种之外,没有实际意义。

  质疑3

  为何由一家医院单方面制订?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标准》的制订应当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召集各方面专家来一起讨论,不应由一家医院单方面制订。

  陶然回应,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包括7名地方专家和4名军队专家,还有国外的专家列席,“他们论证后认为,此标准符合寻证医学要求,具有可操作性,走在世界前列。”临沂市精神病院大夫、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永信认为,现在制订《标准》有些仓促,“《标准》仅从现象学出发制订,未免有些苍白,应该从基因、生化、生态结构学等等方面着手,制订科学、准确的标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很多青少年将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对青少年的心理矫正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的负面影响。据《中国青年报》、宗欣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