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周芳 记者 余媛媛 摄影 陈羽啸)昨日,由本报与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赢在校园——华西都市报西南财经大学文化周”系列活动进入第三天。经过对上百名报名者的筛选,昨日首批20名财大学生来到本报,他们亲赴一线采访、参观报纸生产流程、与本报工作人员交流……一天下来,学子们表示更加了解报业生产流程,对华西都市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华西都市报既把握时代的脉搏,又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一线采访 大学生初尝做记者不易 昨日一大早,财大社会工作专业大一学生郑含玉就跟着城市新闻的记者程渝走进了一个社区。该社区一辆三轮机动车发生了火情,可是小区的8个单元楼前没有一个灭火器材,因为全跑进了社区的门卫室,而社区的理由是放在这里“怕被偷”。“记者程渝走得飞快,调查每个单元是否有灭火栓,找到社区工作人员探明原因。”郑含玉说,华西的记者采访也很敬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我粗略的估了一下小区有四五个单元,程渝纠正说,‘不对,仔细数一下,是八个单元!’” “跟着记者去跑了一个新闻线索,结果发现是个假线索!”财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曾泽南对第一次跟记者出去采访扑了个空并不感到泄气,“这让我更了解到新闻记者的真实生活状态——不放过每一个新闻线索!” 活动很好 西南交大学子也想加入 下午,同学们走进了编辑中心,参观报纸的后期生产流程。稿件的梳理、新闻点的发掘、标题的制作、版面语言的运用……学子们对每一项活动流程都仔细聆听。 “走进华西都市报,我仔细阅读了华西今天所有新闻版面,《采取11项措施,3万亿元力撬内需》、《双流机场二跑道开工》……既关注‘国计’,把握时代的脉搏,又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我很喜欢。”财大学子张学敬说。 活动也得到了其他高校学子的关注。“在报纸上了解到这次‘文化周活动’,挺有意义!为了让更多的学子学到书本外更加实用的知识,我们在考虑是否加入!”昨日,西南交大青协的同学告诉本报工作人员。 活动预告: 今日下午,文化周活动另一个重头戏即将进行。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国际会议厅,本报相关编采人员将分别为财大学子们带来《华西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一个记者的社会良知》的演讲,并和大学生们近距离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