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先后为序)
1.工业企业扩权。1979年2月,我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企业由上年底6家扩大到100家,在全国率先迈出企业由被动的产品生产者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转变的步伐。扩权主要内容包括:利润提留权、自筹资金扩大再生产权、销售部分产品权和计划外生产权、外汇分成权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1979年2月,省计划委员会等召开价值规律理论研讨会。一些与会者在全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可以结合。在经济界和理论界引起反响。
3.商业企业扩权。1979年3月,我省首批40个商业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所扩大的权力包括择优进货权、灵活制订物价权、利润分成权、人事管理权、择工招工权等。
4.新中国首个生产资料广告发布。1979年6月25日,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产品广告。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5.省人大首次设立常设机关。1979年12月,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选举产生历届省人大第一个常设机关——省五届人大常委会,我省人大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6.自负盈亏试点。1980年1月,川棉一厂等5家企业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试点。8月,试点扩展到6家企业。这一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分离。2月,全省99个国营商业企业也试行自负盈亏改革。
7.取消人民公社体制。1980年6月18日,广汉县向阳乡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政社合一管理体制的人民公社,建立党政分工、政企分开体制的乡。原公社党委改为乡党委,建立乡(后改镇)人民政府。这一改革后来在全国推开,确立了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并载入宪法。
8.扩大高等院校自主权。省政府1980年决定在全省高等院校建立院校基金,高等院校在完成教学、科研、实验等计划任务后,本院校的教学实习实验工厂生产和出售科研产品的收入等归学校支配。
9.农村综合体改试点。1981年1月,广汉、新都、邛崃三县开始进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效果显著。随后,逐步扩展到35个县试点。
10.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1年2月,全省贫困地区开始普遍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次年,全省绝大多数生产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以推行这一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第一步改革到1984年基本完成。
11.振兴川剧。1982年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制定“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时任全国剧协主席曹禺认为振兴川剧“敲响振兴戏曲第一钟”。
12.省地两级机构改革。1983年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省地两级机构改革,并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干部,领导班子职数减少2/3。
13.国营企业改革。1983年3月,全省国营企业开始实行利改税、自负盈亏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4.市领导县体制建立。1983年4月,永川地区与重庆合并,由重庆市领导。8月,绵阳地区德阳县、中江县、绵竹县和成都市什邡县、广汉县组建成德阳市。重庆市、成都市、德阳市成为全省实行市领导县管理体制的第一批城市。
15.省科技顾问团成立。1983年9月29日,省科技顾问团在成都成立,参加顾问团的有来自全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专家541人。这个顾问团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决策咨询机构。
16.专业户大发展。1984年3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支持、保护和发展农村专业户的决议》,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村专业户的发展。最早诞生于我省的专业户到当年底发展到263万户(按当时标准计算),占全省总农户12%。
17.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卫星。1984年4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地发射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这是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18.秀山会议召开。1984年7月31日至8月3日,省委在秀山县召开开发川东区经济座谈会。这是全省第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扶贫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到2007年底,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从3430万人减少到145.49万人。
19.中国环流器一号诞生。1984年9月21日,“中国环流器一号”在乐山建成并顺利启动。这是我国最大的受控核聚变装置。
20.中国模拟人通过鉴定。1984年10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具非均匀等效辐照体模——中国模拟人在成都通过鉴定。这项成果填补了我国仿真体模的空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21.试行厂长负责制。1984年成都无缝钢管厂等20家企业试行厂长负责制。企业党组织把生产经营权交给厂长,由此拉开我省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序幕,为确立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迈出关键一步。
2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3月9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增强企业活力,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通知》,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展开。
23.四省五方会议举行。1985年4月15日至19日,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省五方经济协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此后,西南省区市经济协作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轮流由各方主办。
24.乡镇企业大发展。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年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59%。
25.首届桃花节举办。1985年4月首届“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在龙泉举办,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成为农业观光、花果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乐”完美结合的成都乡村旅游模式的代表。
26.成都荷花池市场开市。荷花池市场于1986年3月建成开市,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27.三星堆、金沙考古获重大发现。1986年5月,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把古蜀早期历史推前1000多年。2001年4月,金沙遗址发掘将古蜀国统治者在成都附近的活动推前数百年。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28.以长虹、九洲等企业为代表的“军转民”进入新阶段。1986年全省军工企业完成民品产值已占年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我省军工企业是发展四川经济的一大优势。
29.全国首个计划生育省级地方法规。1987年7月12日,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计划生育省级地方法规。
30.我国首家股份制企业集团组建。1987年11月17日,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集团——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在重庆成立。
31.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7年12月,全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总目标,以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搞活企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32.企业大面积承包经营。到1987年年底,全省县以上预算内国营工交企业实行两年以上承包经营的企业达总数的65%。
33.关于“盆地意识”的讨论。1988年4月下旬召开的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克服“盆地意识”要求,全省随即开展关于“盆地意识”的讨论,对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开放意识发挥了促进作用。
34.产权交易市场。1988年7月5日,西南地区首家以企业产权为商品的特殊市场——成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开业,市场为企业拍卖、兼并等提供服务场所。
35.公开择优选拔干部。1988年7月,我省决定,从社会上招收干部工作第一次实行全省统一考试,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拔干部。
36.“亚洲一号”升空。1990年4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升空。这是用中国火箭发射的第一颗外国通信卫星,也是中国和西方的第一次空间合作。
37.放宽企业定价权限。1991年9月,我省将50种重工业产品、16种轻工业产品的省管出厂价定价权下放给企业。
38.成都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始建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现有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85%。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单位。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指标排名第四。
39.实施“一线两翼”发展战略。1992年4月,省委、省政府确定“一线两翼”发展战略:以成都为中心,从江油到峨眉山市一“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川东一“翼”抓好开发性移民,发展三峡库区经济;攀西、川南一“翼”加快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40.首次重奖科技功臣。1992年4月25日,侯光炯、周开达等10名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共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80万元重奖。这是我省首次重奖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
41.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成立。1992年10月,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成立。攀西地区资源富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成立后,水电、钒钛等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其中钒产品开发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42.九寨沟、黄龙入选世界遗产。1992年12月,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到2007年7月,四川共拥有世界遗产5项,居全国前列。其他3项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
43.全国首家省级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建立。1993年3月10日,省政府批准在成都市成华区和新津县建立四川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这是全国首家省级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
44.建立企业新体制试验。199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企业新体制试验,于11月23日为试验企业授牌。
45.首家上市川股挂牌。1993年3月12日,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上市公司。
46.外资百货入川。1993年,太平洋百货落户成都。随后,百盛、伊藤洋华堂等外资零售业相继入川。“洋百货”不仅带给四川人崭新的消费理念,也促使四川本土百货业转变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
47.推广“宜宾模式”。1994年4月5日至8日,全省县级经济体制改革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和推广“宜宾模式”:国家转让产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职工持股经营。
48.推广“巴中经验”。1994年11月,省委决定在全省大力推广贫困地区艰苦奋斗、团结奋进、脱贫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巴中经验”。
49.三峡工程开工。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我省三峡库区走出开发、开放性移民的成功之路。
50.华西都市报现象。1995年1月1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华西都市报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创立“区域组合城市”的新型城市报市场策略,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被称为“华西都市报现象”。
51.科技兴川“千亿工程”启动。1995年2月28日启动的这一工程,以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到2000年使全省工农业产值新增1200亿元。
52.成渝高速公路通车。1995年9月15日,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340公里。截至目前,四川高速公路已达29条,总长1939公里。
53.五粮液摘取“中国酒业大王”桂冠。1995年8月22日,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授予五粮液酒厂“中国酒业大王”称号。2007年,五粮液品牌价值突破400亿元,居中国食品行业第一位。
54.互联网在成都开通。1995年9月,互联网在成都开通。1996年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启动,四川天府热线开通。
55.实施科教兴川战略。1996年1月16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川战略。
56.市地州党政机构改革。1996年2月,市地州党政机构改革方案通过审定并开始全面实施。这一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57.加快农村小康建设。1996年10月,《四川省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按照规划,到2000年85%以上的村、户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58.四川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1996年12月30日,四川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成立。2008年10月,成都商业银行更名为成都银行。
59.重庆直辖。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将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和万县、涪陵、黔江地区合并,设立重庆直辖市。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
60.37户企业成为扩张型企业。1997年3月,省委、省政府确定长虹集团公司等37户企业为四川省扩张型企业。
61.成都府南河工程完工。1997年10月,成都府河、南河综合整治中心段完工。这一工程于1998年获联合国“人居奖”。
62.达成铁路通车。1997年12月25日,东起达川三汇镇,西至成都东站的达成铁路通车。达成铁路全长386公里,由铁道部和四川省合资修建。
63.公推直选党组织负责人。1998年3月,省委提出,全省农村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选举要普遍实行公推直选。2001年底,省委决定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这两项改革随即在全省大面积推行,使我省走在全国前列。
64.宝珠寺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1998年6月23日,宝珠寺水电站第四台机组并网发电。至此,这座四川唯一一座具有调峰、调频能力的大型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
65.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省委、省政府决定,1998年9月1日起,甘、阿、凉三州及攀枝花、乐山、雅安地区停止天然林采伐,同时关闭林区木材市场。10月1日,省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范围内所有天然林资源一律停止采伐。
66.二滩水电站全面投产。1999年12月26日二滩水电站全面投产总结大会在攀枝花市隆重举行。二滩水电站是20世纪建成的中国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单机容量55万千瓦,在三峡电站建成之前,均列全国第一。单机容量排世界前10位。
67.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首届中国西部论坛、首届西部博览会举行。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10月20日至22日,由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政府与市场”。首届西部博览会于2000年5月25至28日在成都举行,由中国贸促会和四川省政府等主办。西博会迄今已举办9届,成为国家级国际博览会。
68.振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2000年12月10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出台。这一计划实施以来,民族地区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普遍得到加强,教育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69.9家旅游区(点)获国家首批4A级证书。2001年1月11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海螺沟和三星堆9家旅游区(点)获我国旅游区(点)质量评定首次评出的最高等级4A证书。
70.建设绵阳科技城。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建设正式启动。绵阳科技城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科技为先导、工业为核心、产业为支撑、创新为灵魂的科技产业城和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西部重要创新示范基地。
71.实施牧民新村建设工程和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2001年在阿坝州启动的牧民新村建设工程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综合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批牧民先后实现定居。2008年10月10日,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启动。根据这一计划,我省将在未来4年内投入50亿元,让47万牧民告别传统游牧生活,实现定居。
72.川电东送。2002年5月27日,四川向华东地区送电正式合闸运行。
73.乐山—菲尼克斯芯片厂开工。2002年8月8日开工的这一项目投资2.31亿美元,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西部投资兴建的第一个6英寸芯片生产基地,也是当时四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74.党代会常任制试点。2002年12月,雅安市雨城区和荥经县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此后,试点工作扩大到眉山市、自贡市等地。
75.毛坝一井点火成功和发现普光气田。2003年1月17日,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在四川宣汉境内实施的重点探井毛坝一井点火成功。2006年4月2日,中国石化宣布在宣汉县发现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
76.加快发展重装产业。2003年4月17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装备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德阳市努力建成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77.九黄机场通航。2003年9月20日通航的九黄机场是我国高海拔地区的第二大机场,距九寨沟景区和黄龙景区的地面距离分别为70公里、50公里。
78.沱江发生特大污染事故。2004年2月至3月,川化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规技改并试生产,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谢木喜引咎辞职,5名企业负责人及环保部门干部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省委、省政府和沿江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广大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79.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同年8月13日,邓小平铜像揭幕仪式在邓小平同志故乡广安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仪式,并为铜像揭幕。8月16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安市举行大会,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前后,广安市和全省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80.省委全会票决正厅级领导干部。2004年12月12日,省委八届四次全会首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11名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级机关领导班子正厅级人选。这是省委在扩大用人决策民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8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997年以来首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2004年,农民全年人均增收350.4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82.“村通工程”建设。2004年,国务院决定,以“分片包干”方式在全国开展“村通工程”建设。四川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全省“村通工程”95%的工程量,自2004年工程启动以来,为8171个未通电话的行政村解决了通信问题。
83.提前一年停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农业税零税赋。2003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2004年,全省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免征57个县的农牧业税及其附加。
84.80万吨乙烯项目获准,溪洛渡电站、成都地铁开工。2005年12月中旬,当时四川工业发展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获得国家批准;12月26日,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电站工程开工;12月28日,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
85.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就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作出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86.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2006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西部经济强省迈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
87.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2006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我省。省委、省政府及各地紧急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抗旱减灾取得胜利。
88.邮政政企分开。2007年2月5日,四川省邮政管理局、四川省邮政公司成立,标志着我省邮政系统政企分开基本完成。此后,我省邮政业将向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发展。
89.成都入选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7年2月8日,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共同授予成都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同时入选的还有杭州、大连两市。成都是三大最佳旅游城市中惟一来自中西部的城市。
9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4年,沐川县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2007年6月,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和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使用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
91.新华文轩在香港上市。2007年6月8日,四川新华文轩在香港联交所挂牌。这是内地书业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新华文轩由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为主发起人,多家新闻出版产业集团和民营资本跨地域、跨行业共同组建。
92.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9日,成都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统筹城乡试点工作,17个市州也选择了19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93.确立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定位。2007年12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决定,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94.GDP破万亿元。2007年我省GDP总量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
95.农业产业化实现突破性发展。2007年,全省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上千万户,占总农户的53%。特别是以遂宁高金公司等为代表的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形成群体优势,使川猪形成品牌。2006年,全省生猪出栏9455万头,占全国的11%。
96.建设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2008年3月31日至4月1日,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97.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两个加快”全面推进。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倾力支持下,全省各族人民奋力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以8月12日基本完成无房户过渡安置为标志,全省抗震救灾工作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省委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两个加快”在统筹中全面推进。
9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四川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个试点省之一。2008年4月至9月,试点工作在省级领导班子和省直机关开展。经过各试点单位共同努力,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学习提高、调查研究,分析检查、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各个阶段的任务,基本实现中央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99.第九届西博会和首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由国家9部委和西部12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办、四川省政府承办的第九届西博会在成都举行。本届西博会以“开放的西部,美好的未来”为主题,是国内区域性活动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博览会,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795个,投资额达3004.52亿元。其中,我省签订项目675个,投资额2644.65亿元。10月27日,首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举行。参加论坛各方达成构建泛亚交通物流新体系的《2008成都共识》。
100.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11月4日,西南地区第一条高等级铁路——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开工。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家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中,列入成都至兰州等6条铁路,出川铁路大通道将增至10条。我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