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版: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08年11月17日 ] -- 都市 -- 版次:[ 018 ]
他看见冈村宁次签字的手在抖
成都见证日军投降的最后一位老人万金裕辞世,享年94岁
2008-11-17

万金裕

万老的抗战回忆文章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作为当年“前进指挥所”主要成员之一,成都老人万金裕全程筹备并参与了南京受降仪式,解放后,万金裕几经辗转,成为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前晚7时,成都见证日军投降的最后一位老人万金裕在五里墩家中辞世,享年94岁。

  磕别父母 他16岁读黄埔军校

  万金裕的离去有些突然。前晚7时,大女儿万玉伦正服侍父亲吃晚饭。老人先喝了些茶,又喝了牛奶,吃了蛋糕。随后,老人开始咳嗽,万玉伦给父亲捶背,谁料,万金裕竟停止了呼吸。不久前,万金裕体检出有气管炎。家人推测当时万金裕可能有痰堵在喉咙,气喘不过来导致死亡。万金裕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当年的黄埔军校校友以及街坊亲戚纷纷前来悼念。昨晚8时,五里墩路143号大院,亲人在万金裕书写历史的小屋内,为他设置了一个俭朴的灵堂。

  时间倒流至1930年,16岁的万金裕在成都龙王庙南街家中,给父母作了揖磕了头,背上包袱,头也不回地前往黄埔军校。其时他已在甲等高级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家境贫困,又不甘平庸,心气高昂的少年郎决定离乡闯荡,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军校第10期的学生。1933年,万金裕从军校毕业,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立即奔赴抗日战场,直至负伤退回武汉,后又去了广州、重庆、昆明。

  人生最自豪 参与起草受降书

  1945年8月的一天,万金裕正在重庆剃头,突然接到紧急命令。头只剃了半边,他急忙赶到何应钦办公室报到。第二天,万金裕就乘飞机到了南京。到南京后,他进入到负责接受日本投降的“前进指挥所”工作中。之后,就开始与在南京的日本鬼子大小头目频繁接触,并商讨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的细节。“在这段时间里,值得我回味一辈子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和同事共同起草了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受降书初稿。”生前,老人时常向儿女讲述他最自豪的事情。

  见证历史为曾孙取名“兴华”

  万金裕撰写的长达几万字的回忆文章记载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记得是九点整,大钟敲响的时候,受降仪式正式开始。”当时,万金裕就站在何应钦后面,清楚地看到冈村宁次低头阅读日本投降书,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冈村宁次’四个字,歪歪斜斜地盖上了章。之后,冈村宁次还十分不情愿地交出了身上那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指挥刀。虽然受降仪式只有短短15分钟,但万金裕老人却用几万字的篇幅,详细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在子女们心中,父亲始终怀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身上有一股黄埔革命精神。“我希望子孙后代能记住这段历史!”国庆节时,老人为曾孙取名为“兴华”,即“振兴中华”。

  人生沉浮 他淡定记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万金裕不再是军官,而是靠着打零工、变卖衣物过日子。岁月艰难,他坚守了唯一的爱好,读书写文章。因为能写一手好字,他后来有机会为高校刻钢板(讲义)。1958年,成都誊印厂成立,万金裕成为一名正式刻字职工。该厂后来被成都旅馆公司收编,公司后又演变为成都旅游服务总公司。万金裕的特长、天赋以及远见也在公司的演变中显露出来。他编写了第一本指导全球友人到成都旅游的书籍《成都导游》,并为整个旅游行业编写教材,这本旅游行业培训教材后来在全国得以推广。

  不仅如此,万金裕还进入了《成都文史资料》编委会。直到去世前,他一直兼任编委会文史研究员。

  记者舒张惠 摄影刘陈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