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版:汽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08年11月17日 ] -- 汽车 -- 版次:[ 023 ]
5大硬伤“闪”了车市的腰
2008年国内车市跌入近十年来的最低谷
2008-11-17

  

  站在08车市的末端回望,2008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自然灾害频发、原材料涨价、油价高企、消费税上调、金融风暴咆哮,正是上述影响车市发展的5大致命因素形成了08车市的5大“硬伤”,直接导致中国车市跌入了近十年来的最低谷。

  自然灾害频发

  ——车市购买力减弱

  1月10日至2月2日,全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于汽车市场,由于大部分车型都为南方厂家生产,大雪导致部分高速公路被封,新车运输中断,多种车型货源紧缺。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提车,也导致不少经销店的订单流失。据统计,2月全国乘用车销量比1月下降了26.15%。5.12大地震对国内车市带来的损失也难以估算。此次地震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四川车市的购买力,同时由于各类资金大量向灾区倾斜,也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机构消费者乃至私家消费者今后一段时期的购买计划。

  原材料涨价

  ——车市面临成本考验

  2008年的春节刚过,CPI创历史新高、石油价格再创新高、优质铁矿石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等利空因素,就开始成为笼罩在汽车业界头顶的片片乌云。据中汽协统计,到2010年汽车业用钢需求将上升至2767万吨。大幅上涨的钢材价格将直接影响到2008年汽车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钢材外,其他涉及汽车制造的大部分生产要素也出现不同幅度上涨,其中化工产品价格上涨1.2倍,黑色金属上涨43%,有色金属上涨23%,橡胶上涨19%。这一切,都让中国汽车业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成本考验”。

  油价高企

  ——小排量车型最受伤

  尽管油价持续走高已被消费者默认,但6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至此,成都93、97号汽油价格历史性地分别调整至6.15元/升和6.53元/升。油价高企必然影响到汽车潜在消费者的购车心理,对一些车型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小排量车消费者对油价最敏感,因而也最受伤,油价上涨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以小排量车为主的自主品牌车企的整体危机。

  消费税上调

  ——大排量豪车受冷遇

  9月1日,大排量消费税的上调使豪华车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血洗:仅10月份,国内豪华车的销量最高下滑了70%,平均下降幅度也在55%以上。“10月以来,每天看车的人不如销售人员多。”一家美系豪华车经销商感慨连连。成都三和英菲尼迪总经理李宏明告诉记者:“确实和8月份有着天壤之别。7、8月份是100%-200%以上的增长,而现在市场突然间就冷得像是掉进了冰窟窿。”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下滑趋势在08年底显然已无回天之力,并将至少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金融风暴咆哮

  ——消费信心缺失

  “对于购车主体的中等收入家庭而言,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后,未来收入预期下降。他们具备购买15万元车型的经济实力,但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就会放低心理价位,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经济型车。”四川港宏集团总裁吴斌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消费者的股市资产有100万元,现金资产20万元,他完全可以放心地去买一辆20万元左右的汽车。可是如果股市资产一下子缩水到了30万元,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解套希望的话,他就很可能会降级选择10万元以内的车型,甚至放弃购买。一个消费信心缺失而持币待购的车市显然是很可怕的。

  记者黄明君硬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