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领导近期持续人事调整,此举有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工作方针的意图 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将调任北京大学校长,接替66岁、已担任北大校长10年的许智宏。 与许智宏长期在中科院系统工作不同,周其凤毕业于北大,并长年在北大担任教学和行政职务,直到2001年从北大副教务长调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先后在教育部多个司级机构任职,并在2004年出任副部级的吉林大学校长职务。 周其凤的职务调动,引发了外界对已持续一段时间的中国高校领导调整的关注。 高校校长教育部行政官员频任校长 过去的校长选拔,很大部分来源是高校学者,另一个来源则是科研机构(如中科院等)的学术科研管理官员。 近年来,在副部级高校校长的任命中,教育部行政官员较为集中地出现,其中又以主管高等教育方向的官员居多,如现任人大校长纪宝成原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北师大现任校长钟秉林原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现任校长顾海良原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原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等。这些中央教育行政系统的官员大量走上高校行政岗位,除扩大干部交流外,也有更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工作方针的意图在内。 在教育部锻炼后回到高校 除教育行政官员外,也有不少校长是从高校调往教育部任职锻炼后再回到高校的。 2001年4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周其凤由北大上调而来,接替周其凤出掌学位办的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卫,他在任职两年后出任浙江大学的校长。 国务院学位办是高校体制管理的重中之重。重点大学中颇有潜力的中层教育管理者被提拔到这一位置,往往被视作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意图。现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是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66岁的复旦大学现任校长王生洪任职已近10年,预计也将因年龄和任期原因于不久退休。 外调后回任也成了新趋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则是,越来越多新任校长的任职呈现出“外调-回任”的轨迹。 除周其凤外,今年1月履新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履新前担任的是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但更早前则担任过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出任副部级的山东大学校长,他在来到政法大学前正是山东大学副校长与法学院院长。 “外调-回任”模式的背后,实际上是校长培养的一种路径,在本校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先行到其他岗位进行锻炼。 高校党委书记很多是地方官员转任 与教育部行政官员入职高校相应的是,不少副部级院校开始引进地方官员出任高校党委书记。高校党委书记主抓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对官员的学术科研水平没有过高要求。 如刚履新的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纲即为湖北原教育厅长,现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都是从当地教育厅长或教委主任调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更是在从教育厅长调任宁德市委书记后,又回到教育系统工作,颇能显示出副部级高校领导的地位。 传统模式与明星校长 从学者或高校内部提拔校长的传统模式也仍在沿用。如就职上海交大前担任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的张杰是著名的物理学专家,出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裴纲则在生命科学领域声望卓著。稍早前履新的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更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 此外,本次高校领导调整中也出现不少值得外界关注的明星校长。如吉林大学校长展涛,今年只有45岁的他已在副部级的山东大学校长任上任职8年,兼具少数民族、高学历和年轻干部优势的他,很可能将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担当更重要职责。 据《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