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400多亩的“勤俭人家”是都江堰最大的板房安置点,这里居住着1万多受灾群众。 高兴明一家是来这里最早的那批住户。63岁的高兴明是一名提琴爱好者,多年来一直没停止过拉琴,只因地震中断过几天。移居“勤俭人家”后,他就恢复了每天练琴3小时的生活,还在这结识了一位单簧管爱好者,两人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演奏。板房区又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了。 住在西区29幢1号板房的刘金梁和往常一样忙碌着,侍弄自己的金鱼和打理花花草草。地震发生后第4天,刘金梁回到都江堰家中,房屋严重破损,但他惊奇地发现一缸金鱼还活着,于是就带着这缸坚强的金鱼开始了板房生活。6月2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来灾区访问时,亲手为这缸金鱼投放过饲料。很有生活情趣的刘金梁还养着几只八哥,他的雅趣感染了邻居,于是大家都在房前屋后种上了山茶、金桂等,这里已是鸟语花香。 每个板房区定制有门牌号码,但大家更愿意使用自己取的名字,像“友谊巷”、“和谐巷、“共建巷”等。与震前独门独户居住不同,邻里间的来往更加无拘无束,也更亲密。中秋节那天,“友谊巷”的居民还拿出瓜果月饼,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赏月。每天煮饭时,公共厨房最热闹,张家有什么好吃的,李家有什么新鲜菜,总愿意和邻居讨论、分享。最高兴的要数娃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找小伙伴玩耍,在活动中心里还有义工专门为他们辅导功课。 无论是高兴明还是刘金梁或这里其他居民,大家都认为:“地震虽然无情,但生活还要继续。”的确,灾难已过去半年了,人们逐渐平静下来,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即使三年两载后,大家搬进了新建的永久性住房,这段特殊的板房生活经历仍将永久珍藏。 记者朱建国杨涛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