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灾区娃想念外婆的玉米馍 地震后,全川数千名学子被接到了外省爱心城市继续读书。如今半年过去,他乡的孩子还好吗?这次特殊的“教育移民”是否抚平了地震给孩子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昨日,记者连线远在河南、山西的学子、学校,以及他们还留在家中的父母。 学生想吃玉米馍作奖励 通过本报爱心牵线在北京大学附属外语学校免费借读5个多月,马佳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这边同学都好努力,我可不能拖班级的后腿。”女孩已完全融入了六年级一班,也习惯了吃面条,还交到了知心朋友。 学校放假分大周和小周。小周时,老师会给四川学生补课或者带着到外面逛逛;大周时,同学的爸爸妈妈会接他们一起回家,感受家庭的温暖。“叔叔阿姨给我们买衣服、买好吃的,不会觉得孤单。”马佳说,当她给妈妈说到自己成绩进步时,妈妈问她“想要什么奖励”,她说,“我现在只想吃婆婆做的玉米馍馍。” 家长“远程遥控”孩子学习 每天早晨7点过,家住都江堰的廖世君都会准时接到远方儿子的电话。地震后家里房子塌了,她通过本报把读4年级的儿子送到了河南。“那边天亮得早,浩浩每天起床收拾完就会给家里来电话。”现在,儿子不再沉默不语,也不像刚到河南时那样经常哭,现在他会讲起“学校的自然课养了兔子”、“老师表扬我数学有进步了”……学校老师也会及时打电话与家长交流,廖世君下定决心在都江堰好好上班挣钱,重建家园等待孩子学成归来。 学校今天平静度过纪念日 昨天,河南《大河报》记者黄普磊带着本报记者的祝福来到学校,看到36个孩子都穿上了学校为他们准备的冬季羽绒校服。今日是地震后的半年纪念,学校里没有准备特别的活动,“让孩子保持平和自然的心态,以学习生活为重。”学校管行政的展老师说。 现在,学校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心理档案,但校方不会刻意找学生谈话,以平常的方式让孩子逐渐淡忘。 记者肖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