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已经走过半年历程。这是困难与艰辛超过预期、取得成绩同样超过预期的半年。 灾难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无法震垮我们抗击灾难的勇气和重建家园的信心。灾难考验着民族的自信和坚定,见证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灾难中彰显着民族精神,磨砺了四川人的勤劳、勇敢和幽默;灾难重塑了天府之国的城市精神和风骨。 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随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半年后,灾区“已得广厦千万间”,这个冬天,他们不会感到寒冷,生活也在悠扬的琴声中继续…… 我们北川今年冬天不会冷 北川高度重视灾区群众安全越冬问题,目前已进行了周密安排 寒冬的身影,已将整个大地覆盖。过去一直作为避暑胜地的北川昼夜温差更大了。特大地震半年后,现在住房建设情况怎样?越冬物资充足吗?记者昨日赶往灾区探查。 满屋阳光春节前搬进新家 “挑菜挑菜吃……酒儿再抿一口……”昨日午后1点30分许,北川擂鼓镇麻柳村赵文和家的“客厅”里,帮工的客人正围着吃午饭,每人一碗大米饭,每人一杯老白干。下酒菜少了点,主人家便捧来晾晒在屋外的花生沿着桌边撒了一圈,给客人助酒兴。吃饭的客厅其实还是毛坯地,潮乎乎的地上到处都是石渣、砖渣和瓦渣。太阳从没盖顶的砖墙上照下来,一屋阳光,暖暖的。“有吃有喝,虽然比不上城里的大餐厅,但欢喜自在的感觉一样。”60岁的赵文和一边招呼记者,一边开着玩笑。 他家在地震中成了危房,一家人在简易的地震棚里熬了几个月,赵文和再也“待不住”了。7月下旬,他和隔壁的亲戚李军率先动手,开始重建灾后永久性住房。两家人采用砖混住房设计,参考了政府出台的农房重建图纸样本。赵文和家面积不到70平方米,但三室一厅卧室客厅样样有,厨房和卫生间建在外面,一家5口完全够住了。 赵文和说,他家是村里第一家重建的,在政府指导下,省去了自购建材费时费力费钱的麻烦,每平方米造价控制在880元以内。过完元旦就能乔迁新居了。“估计第一场雪还下不来,我们就能住进暖和的新房啰。就算再晚点,过春节搬房子煮腊肉还是来得及。” 吉娜羌寨篝火广场现歌舞 在擂鼓镇猫儿石村,河对岸山坡上一社和二社的农房集中建设正在大规模地展开。 小桥左边土坡上,有一块很大的牌子,住房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写得明明白白。记者看到,开工日期基本都是“7月”,装修完工日期则写着“12月”。也就是说,这里的农房建设计划日期都会在元旦前完工,而现场的房屋主体工程大多已接近尾声。据村干部介绍,猫儿石村共有71户,296人。地震造成14人遇难,20人受伤,农房因倒塌或严重受损全部无法居住。在北川农房重建中,猫儿石村被列为北川永久性住房建设试点样板村。为打造北川第一吉娜羌寨,新建民居将全部采用羌族风格,几乎全采用本地石材、木材和页岩砖,以建筑外形设计和羌族山水、白石和牛羊崇拜等图案彰显民族风貌。未来的吉娜羌寨自然离不开歌舞,寨子里要修篝火广场,好让游客能充分感受羌族歌舞的魅力。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房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北川境内的农房重建进展迅速,截至昨日,已有17627户开工,4035户完工。 震后北川这个冬天不会冷 房子有了,那越冬的物资呢?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北川灾区群众安全越冬问题该县非常重视,已进行了周密安排:专门成立了保障灾区群众安全越冬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灾区群众生活、住房、取暖、就医和遭遇特大冰雪灾害的预案,目前已着手采购物资;对口援建北川的山东省已组织了10万床棉被、5万套棉衣裤,即将运到北川…… ——越冬,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但那堆积如山、即将发放的各种物资,让北川人能触摸到温暖。 记者青兴海实习生罗玉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