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中国选民教育的工作还需要加强,才能赶上美国选民的素质 美国当地时间11月4日8时10分,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此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小劲刚从旧金山一投票站走出来,“汽车鸣笛庆祝,满街的人在呐喊、哭泣。”让张小劲纳闷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美国选民热情如此高涨?这一幕,对同行的中国民政部门9名官员来说更是有些新鲜,因为在中国的基层选举中很难看到这样的场面。 震撼:106岁老人来投票 10月23日,中国观选代表团9名官员4名学者共13人飞往纽约。9名官员中,除2人来自民政部外,7人均来自地方。中国官员这次造访美国显得异常低调。一路陪同这支中国观选代表团的是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部助理丁源远。 美国大选当天,代表团兵分两路,分别在弗吉尼亚州和加州的县市观摩。他们走了不下10个投票站,结果令他们大感震撼。 一些官员向丁源远感慨,让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旧金山一个县,他们看到一个106岁的老人来投票,还有一个全身瘫痪、戴着氧气面罩的人来投票。而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即便有补贴也是微薄的工资,志愿者中有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有未到选举年龄的高中生。“他们认为这在中国不大可能看到。”丁源远说。 目的:了解对方消除误会 从1998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开始,中国民政部门官员已去美国观摩了4次。在以往的报道中,媒体很喜欢把中国官员观摩美国大选跟学习美式民主联系在一起,但卡特中心中国项目部主任刘亚伟说:“两国国情不一样,能够直接学的东西不是特别多。但通过相互交流可以更深入了解对方,消除误会。” 从1998年开始,卡特中心每年都会带美国官员和学者去中国观摩村委会选举、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他们也很吃惊,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中国农村轰轰烈烈的选举,不知道候选人提名可以公开和竞争,不知道可以秘密划票、公开唱票等。同样,中国官员可能也不了解美国民主的运作,来了之后才有 更切身的感受。” 感受:美选民教育抓得好 代表团成员的一个巨大感受,就是美国选民热情高涨背后,跟美国选民教育密不可分。在加州一些投票站内,负责语言服务的好多都是年龄未满18岁的高中生。张小劲说,他看到一位母亲带着一个3岁的儿子、1岁的女儿去填选票,工作人员在每个小孩身上都贴上“IVote”(我投票了)字样的标志。 “中国官员认为,中国选民缺乏热情,需要自上而下组织,而美国选民热情很高,不需要动员。他们认为中国选民教育的工作还需要加强,才能赶上美国选民的素质。”丁源远说。 刘亚伟认为,这次美国大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是选民登记和选民身份核实的问题,“在中国,选民登记都是政府来做,而美国是选民自己去登记。” 北京师大教授徐家良认为,另一个很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美国候选人与选民之间有较好的信息沟通。“美国的候选人在参选活动中,始终把选民的利益和意识放在第一位,候选人的竞选纲领随时通过网络、媒体与选民进行沟通,使选民了解不同的候选人政策,信息高度对称。” 据《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