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李连杰顾不上休息,邀请成都各大媒体的负责人,以一个谦逊的慈善机构发起人身份,推心置腹地详细聊起了壹基金的理念和自己的慈善理想,并回答了老总们的各种问题。他想通过此举,激发民众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想通过媒体来监督壹基金运作的透明度。
李连杰不想让壹基金永远笼罩在自己的明星光环下,“等到几年后你们在这项慈善事业里看不到李连杰的影子,就说明我们走上正轨了。”李连杰的思考和行动已远远超越了明星的概念,他所做的事和娱乐无关,而是在推动中国慈善的专业化。
壹基金的理念:
每人每月1元钱,人人都可做慈善
(当天,李连杰一见到各媒体负责人,赶忙躬身给每个老总递名片,名片上壹基金的笑脸LOGO颇为惹眼。)
问:为什么取名壹基金?
李连杰(以下简称李):因为壹是代表一家人,同时也是希望每个人每月通过手机捐出一块钱。我算了笔账,现在全国有5亿手机用户,如果每人每天捐出1元,一天就有5亿元。中国没一个企业一天能捐出5亿,但壹基金可以做到。
问:按照这种模式,每个人很容易做慈善。李:其实做慈善很简单、很容易。我见过很多企业家,我说我不要你们的钱,要你们的心,只要你们认同壹基金的理念。
问:这方法是你“发明”的吗?
李:我详细研究了全球很多慈善机构的运作方法,琢磨出了这个模式。这可以使每个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慈善家。
壹基金的模式:
搭建一个平台,做锦上添花的事
(李连杰介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壹基金联合五大网站筹款,募捐到的第一批善款高达8300万元,10月份到账5000多万元,已有2000万元投入到了四川灾区的重建中。除了羌绣帮扶中心、阿坝州儿童福利院、彭州垃圾站等项目外,还有六七个项目要做。)
问:壹基金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
李:壹基金就是一个中介,一个聚合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能交流和合作的NGO(民间非政府组织)。我们通常会在全国多个NGO中评估运作最专业的,他们如果有适合的项目,我们会拨款给他们操作。
问:你们有多少工作人员?
李:我们团队总共才17个人,去年11月才成立。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怀揣着公益的心,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做了很多事。
问:除了大灾大难等突发事件,平时如何推动壹基金?
李:针对地震的捐赠是应急性的。平时壹基金只做锦上添花而不做雪中送炭。
壹基金的运作:
就像上市公司,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李连杰把壹基金比作一个企业,认为要把它当成一家上市公司来运作,这样才能保证它运行的严谨和正规。)
问:壹基金是个独立的基金会吗?
李:壹基金并不是一个法人机构,它只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一个筹款部门。壹基金负责筹款,所有筹得款项直接进入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国家账户,壹基金不负责管钱,但是有权监督款项的使用。
问:壹基金的管理架构是怎样的?
李:壹基金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各出两名人员,组成壹基金管理委员会,我担任主任,其余人为董事,壹基金的所有善款都放在银行,红十字会不能擅自动用这笔钱,我也没有银行的签字权,每一个项目申请和预算,都要由管委会集体讨论通过,才能签发文件拨款。
问:为什么这么严格?
李:壹基金里的每分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为了保证透明,一定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不仅壹基金管委会定期对外公布每笔钱的流向,我们还请了很多专家成立了一个评估委员会,评估财务状况,同时媒体也担任我们的第三方监督。
壹基金的理想:
打人海战术,改变中国人的慈善意识
(“我们是一家人”是李连杰屡屡挂在嘴边的话,他表示壹基金在创办阶段的确利用了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发展到最后完全是靠大家的努力和爱心,用他的话讲就是“人海战术”。)
问:你们的运作模式很先进,但如果没有李先生的名人效应,如何来吸引人呢?
李:仅靠公众人物能做多少呢?我最多能背100斤大米进灾区。等几年后你们在这项慈善事业里看不到李连杰的影子,就说明壹基金走上正轨了,就像你知道通用等大企业,但它的CEO是谁你却不一定知道。
问:中国慈善的现状是什么?
李:美国民间捐款每年大约有2600亿美元,其中80%都是个人捐赠的,企业只占20%;中国今年的慈善捐款总计到现在是700亿人民币,其中企业占了80%,个人是
20%。
问:慈善已经是你的一种使命?
李:21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让大多数中国人都有慈善意识,然后把这种慈善精神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杨帆
请忘记我,记住我们
他努力想掩盖自己的光芒,但巨星的魅力不可阻挡;他恳请媒体将自己封杀,而把关注投向其创立的壹基金。他的理想是“忘记李连杰,记住壹基金”。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一愿望很难实现。不过,他正身体力行一点一滴地努力着。
在外人眼中他是巨星,但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作为明星,他只有一个随身助理;奔波灾区三天,他只有一身行头,任由干裂的嘴唇和疲倦的面容暴露在众多长枪短炮里;“我们都是一家人”是他的口头禅,竖起食指代表“1”是他和村民合影的标志性动作,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他最好的见面礼,手相握、身微躬是他谦恭的倾听。
凡是针对他个人的问题,你几乎得不到答案;但说起“我们”的理念,他像个话痨滔滔不绝。“不要感谢我,这是你的劳动所得,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在桃坪羌寨的板房里,面对轮椅上泪光闪动的羌族绣女,李连杰真诚地说;“并不因为我是父亲才这样做,只要有爱心的人,都会这样的。”在阿坝州儿童福利院,问起“是否因为你是父亲,才对孩子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心”时,他很郑重地纠错;“问我灾区行难忘的事?我不回答,我关心的是壹基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茂县宗渠村,面对采访,他微笑着说;“你做一点,我做一点,我们的力量汇聚起来,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茂县午餐时,看到华西手机报播报他灾区探访的新闻后,李连杰高兴地对本报记者说。
他将自己隐藏在壹基金团队中,推广“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理念。只有在不经意间,才透出自己的点滴。走进儿童福利院的集体宿舍,看着熟悉的上下铺,他感慨:“我像他们这么大就住宿舍,我睡下铺。当时我们的房间要睡18个人呢!”看到本报报道说“虽然爬山很辛苦,但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李连杰的脸上”,他哈哈大笑道:“你们应该写我也累得快趴下了!”肖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