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客姓名:克雷格·梅洛访客简介: 1990年,曾有科学家给矮牵牛花插入一种催生红色素的基因,希望能够让花朵更鲜艳。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矮牵牛花完全褪色,花瓣变成了白色!科学界对此感到极度困惑。 类似的谜团,直到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才得到科学的解释。两位科学家也正是因为1998年的这一发现而荣获20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昨日上午,四川大学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教授克雷格·梅洛等一行人,他们为13名地震受灾学生捐赠奖学金并就与川大医学等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 克雷格·梅洛现任美国马萨诸塞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来四川大学之前,他们还到都江堰灾区进行了考察。考察完地震灾区后,马萨诸塞大学校长和克雷格·梅洛一行决定,拿出诺贝尔奖金中的10万美元,捐赠给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3名地震受灾硕士研究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重建家园,并能为医学领域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希望他们能按照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好好学习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为了使这个世界更美好而努力,也为了下一代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克雷格·梅洛寄言获奖学生。这些学生来自青川、绵阳等地。 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之道 昨日,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克雷格·梅洛以一场题为“RNA干扰:从机理到治疗”的报告,向四川大学的学子们再现了那段难忘的获奖岁月和卓越的医学成就。在本报记者对其进行的专访中,他说出了年轻人希望找到的成功秘诀。 秘诀1 兴趣让人感到无穷活力 生于1960年的克雷格·梅洛是被恐龙骨引入科学世界的。梅洛的父亲是一名古生物学家,曾长期担任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梅洛5岁时就经常跟着父亲在美国西部寻找化石。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远古时代、地球历史和人类生命的起源等问题。 “我希望能证明一些想象中和现实不一样的东西,而且我总能由此得到兴奋刺激的感觉。”克雷格·梅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对海洋科学、生物科学、太空科学都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不能每个领域都研究得面面俱到,但它们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重要,总能给我带来非一般的活力。”克雷格·梅洛说,兴趣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至关重要,这会使孩子们对科学研究感到新鲜和有趣并不断探索。 秘诀2 成功=热情+恒心+实践 高中时代,梅洛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基因工程方面。当时科学家克隆了人类胰岛素基因,并将其DNA(脱氧核糖核酸)插入到细菌中,这样就可以人工合成无限多的胰岛素。这一成果为全球数百万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梅洛回忆说:“科学研究能够真正地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这激起了我的兴趣。”1998年,梅洛与安德鲁·法尔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发现RNA干扰机制的论文,被同行称为“近一段时间来分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而在梅洛教授给川大学子的学术报告中,他多次提到了“令人振奋,有趣,很棒!”(exciting,interesting,nice)这样的词,可以想像他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和热爱。 谈到诺奖,克雷格·梅洛教授在演讲中告诉学生们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追求热情(pursuepassions),持之以恒(bepersistent),勤于实践(startit)。克雷格·梅洛说,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辛而又漫长的,只有不断地问自己,“我今天能做什么”并且动手去实践,梦想才终有实现的一天。 秘诀3 交流让不同的思想交汇融合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可能会发生,”梅洛说,“但我只有45岁,所以,我觉得,即使获奖,也应该在10年或者20年以后。”当然,身为马萨诸塞大学分子医学教授,他认为,获得世界顶尖医学奖确实“是件令人惊异的好事情。” 克雷格·梅洛教授和同学们讲述了做科研需要具备的素质:让你的职业、天赋和爱好尽可能统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梅洛看来,经常和别人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创意(ideas)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思想交汇融合可互相启发,对科学研究是极其关键的。他还特意提到他的工作环境:像个家庭,虽然小但是大家都互相认识,很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最后,克雷格·梅洛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珍藏的照片。从中不难看出,他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和精诚合作的同事都是他成功的动力来源。 记者余媛媛实习生李明达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