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跳水队集结。在由四朝元老郭晶晶领衔的阵容中,四川三名新秀亮相。然而四川另一跳水名将,世锦赛、世界杯金牌得主贾童却未能入选。从2006年伤病以来,这位来自南充,曾是四川跳水骄傲的川妹子,已远离奥运会舞台。16岁的她,还能再度回归国家队吗?她能否在教练桂鹰帮助下,延续自己的运动生命,并最终实现梦想?
面对着一连串的诘问,四川跳水以及贾童自己,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场拯救!
跳水之外的贾童是一个乐观开朗的16岁花季少女,却承受着这一年龄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她是母亲的骄傲,却每天让母亲担惊受怕。她像所有的少女那样喜欢零食,但零食却让她伤心欲绝……
在她身上,烙下了一名运动员成功与失败的双重色彩。尽管她离奥运会冠军的梦想越来越远,却依然顽强地在3米跳板上腾跃——她在进行最后的自救。她最大愿望,是在教练帮助下能重新回到国家队,在奥运泳池那蓝色水面上,弥补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跳水之路体操转行而来
贾童与绝大多数专业运动员一样,8岁那年就已经背负着母亲的梦想,拿着一张单程车票,踏上了从南充到成都的运动员之路。
贾童的妈妈告诉记者:刚上小学,贾童好动乐观的性格引起了体育教师代老师的注意。代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很有运动天赋。于是,责任心极强的代老师立即让她开始体操启蒙训练。当年暑假,贾童与其他体育苗子一道,被送到了成都,进行专业集训。能够到成都集训有机会进入省队,孩子们都很兴奋,因为这是所有四川孩子奥运梦想开始的地方。遗憾的是,作为体操苗子的贾童落选了。她没有邹凯那样顺利,能如愿进入体操队。不过,命运没有彻底抛弃这个南充女孩。体操不行,跳水却向她招手了。
“愿意跳水吗?”
当四川跳水队黄教练笑眯眯地问她时,并不怎么明白跳水的贾童,依然快乐的点点头——“好呀!”
也许在一个8岁南充小孩的潜意识中,只要能够留在省队就是最大的成功。
单亲家庭母女相依为命
其实,让贾童离开南充,对于一个单亲家庭的母亲而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有勇气,还有更多的难言之苦。但母亲贾琴还是以女儿前途为重,让贾童早早地离开了家的呵护。
贾琴回忆道,“当时,让孩子学体操,我曾咨询过很多人。考虑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又好动,决定还是让她走体育这条路。也许,她能好好走下去……”
对于一个下岗的纺织女工而言,让贾童走专业运动员之路,将背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孩子每个月近200元的开支,让下岗的贾琴颇感拮据。为了生活,贾琴只能依靠亲戚的接济度日。但即便在这样一个窘困的条件下,母亲与贾童也几乎每天保持着通电话,而这也成为贾琴一天中最大的慰藉。
“今天教练骂你了吗?”“食堂吃什么?”“成都下雨没有?”“晚上不要外出,听教练的
话!”……如果将贾琴叮嘱贾童的话写成日记,相信是一本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电话流水账”。但对一个离乡的孩子来说,其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流淌着幸福!只是,幸福的代价则需贾琴在每月拮据开支中,另外增加100多元的电话费。
意外受伤怕什么来什么
有一种思念,叫担心!从贾童背井离乡第一天开始,“担心”就成
为贾琴生活的主题。
她说:“我最担心的,就是贾童受伤。”正是因为关心和担心,原本对跳水一无所知的贾琴也慢慢明白了什么是转体、入水,什么失误应该扣多少分。长期关注跳水,她自然明白伤病对一个运动员带来的影响,所以,叮嘱贾童“不要受伤”也成为她每天电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但怕什么就来什么。采访中,贾琴无意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或许在贾琴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命”。2005年正月,贾童的外婆在南充清泉寺得到一个算士的告诫——“2006年和
2008年,这两年要特别小心,容易受伤!”或许正是基于这一暗示,当贾童提出想在成都买自行车时,却遭到了母亲坚决地拒绝——“不行,万一受伤了怎么办?!”
不料,意外还是发生了。2006年,在一次训练前的热身活动时,贾童脚趾骨折。受伤后的贾童,不得不停止训练。这一停,立即导致正在长身体的她开始急速胖了起来。贾童回忆,那时体重已达到100多斤。而变得像一只企鹅的她,已经很难完成翻滚、腾跃的高难度动作。
疯狂零食让高手变平庸
停止训练、运动量减小、长身体、贪吃零食……这一系列的要素凑合到一起,使得贾童很快陷入恶性循环。
由于长身体原因,贾童对零食有着惊人的需求。
2007年,获得墨尔本世锦赛双人十米台金牌后,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贾童一直盯着桌上赞助商提供的乳酸菌饮料不放,趁人不注意就打开一瓶一饮而尽。新闻发布会结束,她又乐呵呵地捧了十瓶打包带走。随行的中国队翻译提醒她,“贾童,少吃点。”贾童则撒娇地说:“没有,我都大半天没吃东西了。”心痛孩子的贾琴为此解释说:“她不吃,就感觉训练没有力……”
随着体重的增加,贾童不得不离开了国家队回到成都。此时的贾童,已经由一名顶尖高手,变成了一位平庸的跳水队员。在奥运开始前的选拔赛烟台站比赛时,贾童的十米台单人成绩仅名列第30位,长胖后的她现已经连拿手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都无法完成了。
据贾童的教练介绍,2006年的意外受伤后的停训,让贾童的水准急速下滑。尽管2007年再夺金牌,也只是因为底子尚在。而在身体发胖而无法遏制之后,贾童的跳水之路也因之打上了一个硕大的问号。
拯救贾童找回原来的她
被退回省队,让小贾童倍感痛苦,甚至开始对前途不抱希望,性格也变得沉默起来。
为此,母亲贾琴也是忧心忡忡。为了安慰贾童,母亲特意让贾童回了老家南充。在亲人的关怀下,贾童也舒展开了眉头。不过,当看到昔日的队友在奥运会赛场上征战时,贾童双眼紧紧盯住电视屏幕,心底也有说不尽的失落。
对于贾童的变化,四川跳水队教练桂鹰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能够获得世锦赛、世界杯冠军,却不能参加奥运会比赛,这样的历史,在四川体育上也是罕见的,受到打击的不仅仅是队员,更包括教练。邹凯获得冠军时,教练雷鸣脸上的灿烂笑容,正是每一个含辛茹苦的教练的终极梦想。一定要把曾经的贾童找回来!四川跳水队由此开始了一起拯救贾童的行动。
根据贾童具体情况,教练首先提出了转板的计划,改10米跳台为3米板双人。在近日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尽管贾童未能进入半决赛,但她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迈出了自救的第一步。
拯救行动能否成功,贾童能否重回国家队,时间将会给出最终答案。
本期人物贾童
她曾是亚运会、世锦赛的金牌得主,也是四川乃至中国跳水的希望之星。但2006年的一次意外受伤,让她的竞技水准与身体状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最终错过了近在咫尺的北京奥运会。经历了如同戏剧一般的成功与挫折后,她依然站在了跳水的舞台上,为实现一个瑰丽的奥运梦想,展开自我“拯救”……她,就是川妹子贾童!
生日:1992年8月21日
籍贯:四川
运动经历:
2000年进入四川省跳水队
2003年、2005年两次进入国家队
主要成绩:
2005年游泳世锦赛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
2006年多哈亚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
2007年游泳世锦赛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
2007年年底返回四川队,未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