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让成都震惊了,四川震惊了,整个中国震惊了,国际社会也震惊了。成都行动起来,四川行动起来,整个中国行动起来,国际社会紧接着行动起来。解放军和武警的队伍、政府组织的队伍、企业组织的队伍以及自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包括境外的救援队伍,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不舍昼夜地奔向同一个目的地——地震灾区,去与震区的警民、军民做同一件事——抗震救灾。 在奔向震区的队伍里,有一群肩负特殊使命的人——新闻记者。本报记者不辱使命,为这次报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月12日,当第一轮强烈震波袭过后,本报摄影记者已经抄起了相机开始拍摄人们疏散避险的情况。朱建国在余震中摇晃的大楼里乘电梯上到17楼俯拍大街上疏散的情况;谭曦则骑上摩托奔向市区其他地方拍摄。16点30分,即地震发生两小时后,首席记者朱建国便与另一名记者会同集团派出的第一批记者向震中地汶川进发。一小时后,摄影记者刘陈平随第二批记者奔向重灾区都江堰。 此后的几十天里,本报摄影记者马不停蹄地分赴各震区。一直随省委工作组在阿坝采访的摄影记者杨涛,与同仁们冒着余震在震后崎岖的山间步行赶赴理县采访。 这期间,本报记者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不仅本报每天都有最新最前沿的图片报道,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国和全世界作了报道。这些照片中有的被国内外报纸、杂志、电视台采用,甚至选作杂志、画册封面,有的被一些门户网站登载,还有不少被国内各种抗震救灾画册选用,有的在一些评选中获大奖,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地震时丈夫亲吻待产妻子 这张照片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入选《2008众志成城——全国抗震救灾摄影美术书法特展》等全国和四川数十个图片展和多本地震画册,并被路透社、法新社和盖蒂社采用。 谭曦摄▲ 心手相连 5月2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道”中获得金奖。朱建国接受美国《侨报》、加拿大华语电台、《中国日报》(海外版)、四川电视台、搜狐网等国内外10多家新闻媒体的个人专访,并以大篇幅的版面刊登。 朱建国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