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版:房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08年11月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08年11月7日 ] -- 房产 -- 版次:[ 050 ]
“偷面积”遭叫停 开发商转战“共享空间”
2008-11-07

“共享空间”悄然走红楼市

风雨走廊营造的社区“共享空间”

  得房率120%、188%……曾经在成都楼市叱咤风雨的赠送面积近日被叫停了。而关于赠送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20%的传言早在几个月前就在业内风传,有不少公司已经未雨绸缪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做出了新的谋划。“共享空间”悄然走红楼市。

  “偷”不成改打“共享”牌

  从2007年开始,“赠送面积”、“超高得房率”“可变空间”、“套一变套二,套二变套三”等广告语格外惹眼,一度成为各楼盘的最大卖点。80、9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往往“可变为”100多甚至200平方米的中大户型。原本7000-8000元的单价实得面积不过4000-5000元。而这样的方式也被业内巧妙地称呼为“偷面积”,开发商通过这样的方式偷出了更多的面积,偷出来更低的价格。

  而据星彦机构对目前市面上以赠送面积为卖点的20余个在售项目的调查显示,有大比例赠送空间的产品确实能促进项目销售。而且有90%左右的购房者对赠送空间表示认可,目前市面上的两房变三房、入户花园实现的室内外空间过渡、挑高空间、赠送大露台等对购房者下单有极强促进作用。如今,新规不准偷面积了,开发商的眼光从室内转向了室外,在公摊的部分打起了主意,于是“共享空间”的概念应运而生。最常见的共享空间比如会所、入户大堂、电梯间等。最近叫停了偷面积,开发商更是花大力气,下血本在这些公共空间的改造上。据记者了解,华润·翡翠城依云府最近将重新设计和装修入户大堂;紫檀花了数百万打造了入户双大堂;龙湖斥资数千万请建筑大师张永和为晶蓝半岛量身定制了七贤镇会所……最为夸张的要算中新·公园大道,小区内有全架空层空中花园、风雨连廊、单元会客厅,眼光所及之处无不是共享空间的身影。

  被动“偷”不如有品质“共享”

  “偷是一种被动,说白了还不是为了降低价格。一方面购房者要低价,一方面公司要利润,只有打‘灰空间’的主意。”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告诉记者,赠送面积一般不计入地块规划容积率,会造成实际的建筑容积率提高。比如一个社区的容积率为5.0,如果赠送空间达到40%,容积率将提高到7.0,这些偷出来的面积,开发商不支付土地成本,没有报规、报建等费用,虽然会降低实际成本,同时也会导致小区的建筑密度增加,影响居住的舒适性。而另一方面,不少购房者在买到了房屋后才发现“便宜无好货”,赠送的露台、夹层等边角余料看似变相拉低了价格,实际上并不实用。

  而共享空间则是在原有的公摊面积上做文章,赋予他们更多的功能,实现业主的多种需求。中新·公园大道的营销总监都峰认为,现代人的居家生活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家中。但是“偷风”盛行却让购房者、开发商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室内,往往忽视了整体的均好性。如今叫停“偷面积”,开发商们为了提高性价比而将精力转入了公共共享空间的利用上,有一些原本在业主室内的空间也被移到了室外,这势必延展了业主在社区内的活动空间,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最终达到的是楼盘品质的提升。从另一方面来讲,随着一些公共性的空间从业主的家移到了社区内,自家的空间更为纯粹、私密,无形中扩大了使用面积。

  共享“空间”花样百出

  随着共享空间的走俏,成都众多开发商挖空心思想了不少办法,使共享空间花样百出。紫檀的双大堂就是其中的典型,开创了成都入户大堂之最。地下一层的大堂和地上一层架空大堂为业主搭建了一个轻松优雅的会客环境。这里不仅配备了全套来自欧洲的家私,而且有专职的管家服务。这与以前光线昏暗的地下停车场入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前不起眼的空间也成为一大卖点。

  同样,中新·公园大道用全架空层空中花园和数百米的风雨连廊将7栋建筑连接在一起,为业主打造了一个没有风雨的社区共享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包括了业主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让业主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天气和空间的阻隔。华润·二十四城的入户大堂也融入了共享空间的思路。在高达6米的架空层内,设计者将星级酒店的大堂设计融入了其中,“未来的大堂完全可以作为临时接待客人的一个场所,配合会所的其他休闲功能,体面地完成了业主的社交活动”。二十四城的负责人表示,“另外其他的架空部分我们设计了大量的景观小品,考虑了可以作为业主看书、聊天、棋牌等类似家中露台用途。从根本上解放了原本放置在业主室内的功能性空间,变相扩大了业主属于自己的空间。”

  随着“偷面积”被叫停,相信将会有更多开发商转入到房屋整体性能的提升上,越来越多舒适的共享空间将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记者张杨李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