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低价股相当活跃,特别是股价逼近1元的个股,如*ST厦华、*ST夏新、*ST昌鱼、ST深泰和ST张铜等,都有不错表现。收盘时,*ST厦华、*ST夏新和ST张铜均涨停,*ST昌鱼涨2.52%,ST深泰涨 2.99%。 前日,两市最低价股*ST厦华报收1.07元,离成为“仙股”仅有不到10%的差距,昨日涨停后收于1.12元,距“仙股”稍远了一点。由于ST股的跌幅限制为5%,理论上,至少还要连续三天跌停,*ST厦华才可能成为仙股。 游资炒作仍有利可图 仙股这种说法,最初源于香港股市,指的是市值跌至l元以下的股票。在市场参与者齐为进入“仙股”时代进行倒计时之时,最低价的*ST厦华和*ST夏新却联手涨停,这是否意味着这两只个股还有利可图呢? 其实,今年8月底9月初时,当时市场上的最低价股*ST梅雁,在要跌破2元时,也相当活跃,经常出现涨停板。但9月5日跌破两元时,便一路下跌,在5个交易日内跌到1.66元,跌幅达16%,令当时的参与者损失惨重。 市场人士认为,低价股基本面一般都很差,如*ST厦华,其前三季累计亏损3.27亿元,由于彩电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状况不佳,年内扭亏困难。因此,这类个股成“仙”是迟早的事,往往有主力资金借机进行炒作,实际上运行态势毫无理性可言,如果出现跌停,普通投资者连止损的机会都没有。 此外,低价股看起来价低,一旦复权价格也不一定低,以ST梅雁为例,其目前的复权价还相当于70多元,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便宜的股票,对原始股东来说都是暴利。 仙股并非见底特征 A股市场首现仙股,是在上个熊市的2004年12月30日,当时,*ST达尔曼以0.96元成为首只仙股,距今为止最后一只成为仙股的是*ST精密,那是2006年8月底的事。统计显示,A股市场上共有30只个股跌破过1元。 总体来看,30只仙股有14只因被终止上市而进入三板市场,其中仅S*ST云大被借壳而起死回生回到主板,并闹出不小风波,就是现在的太平洋。其余16只个股,仍正常交易的仅有10只。 时隔4年,当这轮熊市已过去约一年时,仙股终将再现,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现在已在底部了呢?业内人士认为,出现仙股并非见底特征,毕竟,市场首现仙股是2004年年底,而一直到2005年夏天才见到998点,到2006年才有一波大牛市。 而广东某私募基金经理认为,A股市场一到牛市就“鸡犬升天”并不正常,如果个股出现分化,一方面是强者恒强,另一方面基本面差的个股被抛弃,才是成熟市场的表现。 记者朱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