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全球股市上涨,唯有中国股市不涨反跌。中国股市得了体制病,病根是大小非。 股市体制上先天不足,要从2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说起。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进入市场经济后一直“水土”不服,发展乏力。反映在资金链上有三个阶段:第一,计划经济年代一直由国家财政给国企拨付资金,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国有企业在1984年出台了拨改贷的政策。第二,由财政无偿拨款转为向银行有偿贷款,以激活国企的竞争力,但由于国企与国有银行的产权同一性,产生大量贷款逾期不能归还,银行爆发大量坏账,国有商业银行由此也走进困境。第三,股市设立,国企股份制改造后由证监会批准上市,从股市融资解决改制和发展问题。国有企业吃完财政吃银行(拨改贷),吃完银行吃外行(被圈的股民),使中国股市留下了先天不足的祸根。 国企改制后上市,由于当时解放思想不到位,以国有资产不能流失为名,设立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故称大小非),造成中国股市独有的特色,呈现“半身不遂”的病态,严重影响了中国股市的经营活力,中国股市为此一蹶不振,管理层于三年前不得不启动股权分置的重大改革。 2004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旨在盘活过去不能流通的国有股,使多元化的股东公平竞争,增强了股民的投资预期,激活了股市的流通量,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暴涨到6124点。股权分置改革之时,考虑到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一下子全流通,会对股市造成巨大冲击,对大小非流通设定了缓冲期,即从2008年开始三年时间内逐步解禁。结果成也大小非,败也大小非,给今天的股市留下了祸根。 从今年开始,大小非可以陆续上市交易变现,这等于给上市的国企提供了第二次大规模圈钱的机会。上市公司及其原始股的持有者瞅准机会抛售大小非,砸得股市阴跌不止。中国管理层只想用常规的降息降税救市,而不想触及大小非问题。结果治标不治本,越救越跌。 这里提出笔者对根治大小非的建议。一是适当延长大小非解禁期,稀释大小非交易的密度,缓解今明两年的压力。二是限定大小非解禁的批次和批量,分期分批有序进行。三是设定上市公司回购部分大小非,不让更多股民为此买单。四是征收大小非解禁的暴利税,再设计相关政策反哺股民。五是国家财政使用从上市国企的国有股分红资金,回购股市上的大小非,以减轻股民的经济压力和恐慌心理,才能彻底托市和救市。 新浪财经博客陈永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