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调查 反差瓶颈 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仅不到50个心理门诊成都人爱“面子”,有了心病“自我消化” 成都,这座有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不到50个心理门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以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袭来,会让蓉城市民求助心理门诊者悄然增加,然而事实是不少心理诊所的咨询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是什么原因让它在蓉城并没有业界预想的那么欣欣向荣?本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部分业界专家和市民。 双方更真诚、直接地沟通,效果应该会来得更快、更明显。 据了解,根据诊所的档次,咨询师级别、资历的不同,目前成都地区一次心理咨询的费用从几十元到300元不等。专家认为,这样的收费标准并不高,相比市民购物、买保健品,甚至打麻将的支出来说,堪称便宜到家。但市民在心理健康的投入方面还不够。由于认识不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年初曾经预交2000元为自己和妻儿预约全年心理咨询的张先生婉拒了诊所明年续费的邀请。 有了心病碍于面子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免不了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向亲人倾诉,而真正管用的还是向心理专家求助。但是现实中很多蓉城人遇到心理问题,不求助于心理咨询就难以解决时,却很难在“面子”和“钞票”两方面放得开。 欣怡心理咨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因为患者的“面子问题”,他曾多次应邀前往茶楼、景区等地方“聊天”,在这些特殊的“工作场所”以“朋友约来的朋友”为身份掩护,不露痕迹地开始心理咨询。虽然最后治疗效果一般都还是在计划当中,但如果是在心理诊所中, 角色错位越俎代庖 向熟人宣泄一番后感觉很好,但第二天仍觉得窝心,而心理医生会帮助你逐步解开心结,这就是非专业和专业的区别。业界人士认为,多数成都市民对心理咨询缺乏常识、理解不准,因此往往出现忽视心理咨询,甚至角色错位、越俎代庖的问题。 常见的问题就是忘记自己非专业身份,在帮助别人时语言、行为犯了心理学的大忌,例如对求助者的心理感受断然否定甚至批驳,不小心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等等。 心理咨询师刘培峰说:“公众对心理咨询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经常是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而每次来咨询的却是家长,很多家庭暴力、情感危机等背后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他表示,“如果当事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咨询,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许多让人不愿看到的情况都可以得到迅速及时的阻止,当事者完全可以重新拥有更积极幸福的生活。但遗憾的是,面对这些情况时经常看到的是劝架、批评,根本想不到求助心理医生。” 咨询不火有原因 谈到心理咨询在蓉城发展不快的原因,心理专家、省科协心理协会会员姜弦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就内因来说,成都千百年来的文化背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蓉城人自信、开朗、豁达、幽默,心理弹性更大。较少人有过强的名利欲念,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比其它地区的人更突出。因此,遇到小的心理问题,蓉城人一般能逐渐自我调适,遇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习惯闷在心里“自我消化”,缺乏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帮助的习惯。另外,公众大脑中陈旧的观念,也使得很多时候很多人害怕进行心理咨询就被人看作“神经病”,或者被人发现有心理问题。 就外因而言,心理咨询进入百姓生活的时间不长,还需要时间培育市场基础。而社会的陈旧、错误观念,妨碍人们坦然接受心理咨询,而行业门槛过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效果不好,也导致公众对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记者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