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红庙子疯狂的“股票黑市”
丁弘讲述成都自发股票交易市场从红庙子到“青庙子”的兴衰史
红庙子
开始了成都的股票自发交易,并迅速发展,参与的人大多淘到了一桶金
“白庙子”
股票自发交易市场迁到城北体育场,成为成都股票自发交易的转折点
“青庙子”
后来自发交易股票的人聚集到冻青树综合市场,可人气大不如从前
1.红庙子时期:
自发成市沿街讨价还价
一些买到“内部职工股”的人,卖出就获得几倍收益,人们惊奇地看着财富之门在面前打开。
红庙子长不过二百余米,就这么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成都股票自发交易的发源地。1993年春节前后,红庙子街边出现了三五个收购股权证的小桌。到了三月,红庙子已聚集上百人,收购小摊发展到十多个,沿街排开,已渐成集市。
当时股份有限公司少,新组建审批又较难,所发的股权证也不多。一些买到“内部职工股”的人,一卖出就获得几倍收益。人们惊奇地看着财富之门在面前打开,谁拥有股票,它就能给谁带来收益。这时,不断有新股发行,流入红庙子街交易的股票品种也逐步增加,交易的股权证已近20种。当时股票的规格不尽相同,大多由印钞厂印制,水印等防伪措施齐全。
这些股票崭新成叠,有的用塑料袋装着,像珍贵邮品一样错叠放在桌上,表示这些都可以交易。红庙子炒股以千股为单位,称“手”。人们在这些桌前来回询问,成交虽不多,但人气一天比一天旺。很多人下了班就去红庙子,关心自己持有的股票是否涨了。那时经常有这样的消息,有人卖了一手票,买了台大彩电,有人的股票已赚了几千元、上万元,相当于普通人两三年的工资了。到四月,红庙子的股票交易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整条街已人满为患,炒股的人们不断向周边街道蔓延。
鼎盛时期摆起现金收股票
从锣锅巷到鼓楼街两百多米的街道上,桌子沿街摆着,上面码着扎扎现金,招牌上写着20多种待收的股权证。
此时,乐山、德阳、绵阳、南充、重庆、涪陵、自贡等地的股票都在红庙子出现,出现了罕见的原始炒股盛况。从锣锅巷到鼓楼街两百多米的街道上,桌子沿街摆着,上面码着扎扎现金,有的招牌上写着20多种待收的股权证,更多的人则在街上游走交易。还有人专以低价收那些刚来不知行情的人的股票,叫“打兔”。很多人在锣锅巷口收一“手”,走到鼓楼街口就能赚上1000元。
个体户、炒邮票的、倒烟酒的有钱人,很多都来到了红庙子。除了农民,几乎各行各业、各种文化层次和年龄的人都有参与炒股的。人们像着魔一样,有的摊主还雇了人,分工明确。有的守在摊位前买卖股票,有的在街上拉卖票的,有的数钱……几天的收益可抵原来一年甚至几年的收益。从早到晚,这里都有人炒股,晚上天黑看不清了,人们都还不愿离开,仍聚在一起讨论或传递消息。现代企业制度的出资凭证以最原始的方式交易,在当时成为一大奇观,先后被美英等国媒体报道。
大“牛”市有涨有跌很少亏
虽然有涨有跌,但很少有人亏,自发股市处于大“牛”市,只是赚多赚少而已。
四月,已有川盐化、乐山电力、蓉动力上市,上市前先要将股票进行托管,一旦传说哪只票要托管,哪只票就立即大幅上涨,一旦证明这是假的,又立即大幅下跌。虽然有涨有跌,但很少有人亏,自发股市处于大“牛”市,只是赚多赚少而已。
鼎盛时段的炒股,只有疯狂,没有理性,只听消息,没有道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证、法人股、拟发行的认购证、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凭证、交款收据、本地的、外地的都在炒。什么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情况、发展趋势,什么市盈率、市净率、分红情况都不管,也不懂,有钱赚就行。
股市疯狂茶铺也搞“炒股沙龙”
周边的餐馆茶铺,每天生意兴隆,几条街上的公用电话生意也异常地好。
巨大财富效应也激发了企业改造组建股份制公司的热情,1993年到1994年成为成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高峰。有条件的企业纷纷要求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没有条件的也要发,甚至出现了擅自发行股票的现象。陆续的公司上市也为“红庙子”炒股和公司股票的发行增加了热情,也将人们的欲望推向了巅峰。
同时,股票自发交易人员不断增多,人多时有一两万人,交易场地也不断扩大,几条街都基本中断了交通。周边的餐馆茶铺,每天也生意兴隆,有的茶铺还搞成“炒股沙龙”。当时信息传递主要靠公用电话,几条街上的公用电话生意也异常地好。
规范监管交易市场迁城北
2.“白庙子”时期:
1993年5月,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将股票自发交易市场迁到城北体育场,一楼作为企业咨询点,搭建统一的简易摊位,并设临时管理办公室,负责场内秩序和治安。头天贴出搬迁公告,次日大早股民自然向城北体育场集中。城北体育场因有“北”字,股民用其谐音,称为“白庙子”,以示与红庙子的关系。
搬迁后,股票交易人气仍然旺盛。因为场地大,人虽多也不显拥挤。在这里炒股的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职业炒家,每天都泡在那里;另一类则是多数,他们常去看看,适时下手。这段时间,股票品种日渐增多,股价也在搬迁后达到高峰,平均股价比现在上海、深圳交易所的都高。场内场外都有大量现金,这让金牛区公安局的领导忧心忡忡。然而,不论是红庙子,还是“白庙子”,当时居然都没有现金被偷、被抢的事发生。
随着托管的公司越来越多,政府有关部门原则上也不批准组建定向募集的公司,“白庙子”能看见的股票越来越少了,“白庙子”炒股开始降温。“白庙子”也成为成都股票自发交易的转折点。秋天后,“白庙子”又恢复为城北体育场。
邮股混炒人气陡降股价低
3.“青庙子”时期:
股票进入集中托管时代,但自发交易并没有结束。一些人又聚集到冻青树综合市场进行交易,股民们也用其谐音,称之为“青庙子”。这里邮票、股票混炒,人气不如从前,股价也低了很多。
从红庙子到“青庙子”,成都的股票自发交易,尽管交易方式方法不规范,但在股份制实行之初,也是一种必然,对成都的股份制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卷入的人之多,成分之杂,影响之大,对普及人们的股份制知识,增强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成都的股份制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作者简介:丁弘,从事精简体制改革和经济研究工作20多年,曾任成都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处长,现任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处长,长期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和具体操作工作。